第16章 第三場:海扁蜘蛛俠(2)(3 / 3)

70年代以前不存在看片尾的問題,因為字幕很短,往往扔出END三個字母就開始趕人了。按照現在的思路,那時候衡量影迷忠誠度和專業性的應該是看片頭,那漫長的演職員表啊!看完一集《黑貓警長》的時間,這字幕才能介紹到“選角導演(Casting)”,後麵還有配樂、美工、攝影、主演、編劇、導演……海了去了。懂得電影真諦的影迷不但會提前進場,一眨不眨地將其看完,還會發表評論:“你瞧那背景顏色做得多有質感。”或者“片頭五星,片子一星,值了!”還有些老片因為太長而留出中場休息的時間,往往會播放一些音樂。這時最容易考驗影迷專業與否,假影迷都去上廁所了,隻有真影迷會尿在自己帶來的臉盆裏。

巧的是,我的朋友後來發明了時間機器,回到過去生活了五六年,然後把當時的觀影習慣給我彙報了一下。現摘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A:你按時進場了嗎?

B:提前十分鍾呢。

A:一眨不眨地看字幕了?

B:一眨不眨地看字幕了!

A:中場休息也一眨不眨嗎?

B:……去撒尿了。

A:你為什麼要這樣?

B:我憋不住。

A:你對得起大衛·裏恩嗎?

知道這件事之後,我真正搞清楚了字幕從開頭調整到結尾,而且涵蓋範圍更廣的原因。看看從IMAX到3D,乃至3D從轉製到直拍的光速般的進化,無非是想讓觀眾重返影院,而畫龍點睛的一環,就是片尾字幕。

各大電影公司要做的,就是讓人們認識到片尾字幕的價值,並讓觀看片尾字幕變成時尚。沒錯,就是這樣,要不幹嗎把字幕做得那麼小氣。為了節省時間?您太天真了。很快他們就會打出這樣的廣告:“想體驗水晶般的片尾字幕嗎?IMAX—3D是您最好的選擇。”還要拍攝從頭到尾都是字幕的大片,由約翰尼·德普和安吉麗娜·茱莉主演,當他們哥特風和性感風的大名劃過黑暗,影院中頓時淚光閃閃。《好萊塢報道者》撰文稱:“就衝著‘約翰尼’的首字母‘J’,片子就值回票價。”

彼得·傑克遜成為好萊塢的先知,也跟字幕有關。他的《指環王》加長版加長的可不光是情節,還包括大約每集20分鍾的字幕。這真是不錯的賣點,想想看,電影是集體創作,光尊重導演怎麼行?還有群眾演員,端茶倒水,掃地煮飯的,請向他們致敬!

片尾字幕還要對槍版成為“低劣品位”代名詞負責。按正常的思維邏輯,電影就應該在電影院看,但很多片子沒有引進,觀眾訴苦無門。這個時候,槍版就像蜘蛛俠一樣及時出現,對於追求品質的人來說,可算再好不過的選擇。它不但能提供具有膠片粗糙、劃痕感覺的畫麵,還有如假包換的71聲道——隻在影廳內才體會得到的空曠聲效。現場感十足,可看到出去撒尿的人影,並近距離感受觀眾的驚呼、大笑甚至抽泣。這些人又基本都是老外,想想看出國看一次電影的花費。而這堪稱完美的槍版,才賣六塊錢一張,哪裏與“低劣品位”沾邊了?

沒辦法,再完美的槍版也有致命弱點——沒有片尾字幕。這是在開玩笑嗎?我花了六塊大洋,竟然連片尾字幕都沒看到,你直接給我看預告片得了。消費者有此抱怨,槍版商也很無奈,片子一結束,燈亮起,大家紛紛尿急,就你還端著個攝影機,又不是在參觀尼亞加拉瀑布。所以我相信,當世界各大槍版商聚會交流經驗的時候,三杯威士忌下肚,肯定會感慨過去的美好:“那時,帷幕緩緩拉開,燈光變暗,然後……字幕出來了,可以盡情地拍,但是錄像帶還沒發明出來。再瞧瞧現在,DV隨處可見,卻無法把片尾字幕拍完,還有80後和90後興風作浪,這個世界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