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建國60周年和建黨90周年,杭州師範大學團委和杭州市新四軍曆史研究會合作,開展新四軍老人口述曆史的收集工作。本著“立足當地,就近就便,突出重點,雙向受益,注重實效”的原則,堅持了三個結合:結合學生各自所學專業、結合學生所在地域——杭州、結合社會熱點問題。自2009年7月開始,一直持續到2010年年底,全麵開展杭州新四軍口述史活動。我們共采訪老人30餘位,有效錄音29份,采訪書麵稿29份,照片100餘張。
此次新四軍采訪工作,由杭州市新四軍曆史研究會、杭州師範大學團委、杭州師範大學子淵人才學院組織執行,擬定采訪小分隊由“一名子淵學員+兩名記者”組成後,我們便在全校範圍內招聘了60位來自各個專業的優秀學生記者。記者隊伍成立之後,與子淵人才學院學員一起,組織了口述曆史活動相關培訓,包括了采訪活動中的主要流程、注意事項、采訪禮儀等。培訓結束後,組建各個小分隊。每一個三人行小分隊,負責兩位新四軍老人的采訪和記錄工作,真正實現責任到人,深入落實。第一步便是聯係新四軍老人。原本以為這是一項簡單的事宜,誰知諸多小分隊便吃了“閉門羹”。究其原因,我們所要采訪的新四軍老人都年事已高,大部分都已超過80歲,他們中有一部分人身體欠安,甚至有的老人剛從醫院手術回來或正在醫院接受治療。因此,采訪活動遭到老人或家屬的拒絕。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充分理解老人的難處,願意方便之時再約老人;還有一部分老人,許是因為從軍的影響,多為低調沉穩,基於各種原因,不願接受采訪。麵對這樣的情況,我們便會與新四軍老人耐心溝通,消除誤會或戒備,多方疏導,爭取得到他們的認可,獲得采訪機會。
前期準備工作完成之後,每個小分隊便會通過書籍或者網絡盡可能多的尋找到有關老人已有的資料,為采訪活動奠定基礎。然後開展正式的口述曆史活動。我們通過筆錄和錄音兩種形式,完整地記錄下了老人的口述內容。他們中絕大部分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甚至還有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經曆過戰火紛飛、浴血奮戰的他們,講起戰爭,總是聲淚俱下。有的老人講著講著便高唱起《打回老家去》、《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等抗日歌曲,那戰爭的殘暴和失去戰友、家國的痛苦,讓他們時至今日都無法釋懷。解放後,老人們便在各自的崗位上實現著振興祖國的偉大理想,但他們的人生旅程並未因此變得一帆風順。他們中有的被打成了“右派”,有的在“文革”中飽受折磨。當然可幸的是,他們都挺過來了。有一位老人自被打成“右派”後,便在牢獄中度過了20多年。可即使經曆了如此之大的磨難,他也沒有喪失希望,喪失勇氣。正是因為經曆了這風雨飄搖的歲月,他們才尤其珍惜今日的美好生活,更是對當代大學生有著太多太多的期許與厚望。老人們拿些他們的著作、書法作品和紀念物等贈送給采訪者。
除了上門采訪的常規活動之外,還舉辦了“紅色記憶”杭州師範大學子淵人才學院學員與杭州市新四軍曆史研究會老人重走新四軍浙東戰役之路的社會實踐活動,並多次邀請杭州市新四軍曆史研究會講師團來學校作精彩報告,在全校師生中形成了強烈的反響。
一個活動的展開,不僅僅是過程與結果,更重要的是其產生的深遠影響。
此次口述曆史活動,讓當代大學生聆聽新四軍老人講述過往經曆,為構築和諧的教育環境開辟了一條蹊徑,具有互動性和實效性。通過新四軍老人的訪談和座談,子淵人才學院學子與新四軍老人之間有了直接的溝通,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製。這一方麵有助於了解老人的思想動態和人生經曆,另一方麵也可提升學生自身的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以增強其建設偉大祖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最後要感謝杭州市新四軍曆史研究會,特別是秘書長鄭偉華老師辛勤地組織和協調,感謝全體受采訪的新四軍老人們。感謝學校黨政及各部門、學院團委和子淵人才學院的支持與幫助。其他為本書作出貢獻的所有同誌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編者
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