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亦大力實行奴化教育。
草根賣國,精英也賣國(二)
日軍占領東北之後,迅速收繳焚燒關於中國曆史和地理的教科書,從1932年3月到7月的5個月間,焚燒書籍達650萬冊,9000名教師受到逮捕、槍殺或強迫改行。從此在各級學校裏,將日語作為第一語言,漢語退居第二位。在日本人編印的教科書裏,連中國地理和曆史都不讓兒童多了解,反之在專門接納日本兒童的中小學裏,特別重視學習漢語,和中國國情的介紹。偽滿洲國成立以後,東北沒有新開辦一所大學。日本人認為不必過高地提高中國人的文化水平,這樣更便於鞏固其統治。但為了培養高級奴才,先後派被他們視為可靠的中國學生去日本留學,從1935年至1945年的10年之內,有5000人左右。
日本政府還以南滿鐵路為中心,大量向東北移植僑民,先以旅大作起點,漸次向各地滲透。1920年,在沈陽的日僑不到50000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增加到15萬人以上。在錦州、營口、鞍山等地的日本人人數也同樣激增。占領當局在備大小城市劃定日本人的住宅、娛樂場所和工廠地區,各城市中風景較優美的地區,多半劃為日本人的住宅區,不準中國人居住,甚至通行。另外指定一些被稱為“中國通”的日本浪人雜居在中國人中間,他們大都負有日本特務機關的特殊任務,此外,還販賣鴉片、白麵和嗎啡,開設賭場、煙館和妓院等,進行毒化中國人的罪惡活動。
根據沈陽日僑聯絡總處1946年的統計,哈爾濱、齊齊哈爾和佳木斯等地的日僑約25萬至30萬人;長春、吉林、沈陽、鞍山、錦州等地的有90萬人;旅大、營口和風城等地約有20萬人;再加上內蒙古地區的12萬日僑,共計一百五六十萬人以上。
在東北聽不到任何關內的消息,完全不了解關內抗日進展的情況,所見所聞全是日本的宣傳:日軍如何神勇,武士道精神如何偉大,中國人如何無能,中國軍隊如何慘敗,日軍又在華南、華中某地打了勝仗……特別是在占領一個大城市後,都會舉行慶祝勝利的大型活動,並強迫中國學生參加,由此使一些青年人在思想上彷徨,在生活上消極,對抗戰及國家前途愈來愈感到失望,而對東邊的那個島國卻愈加佩服起來……
日本破解文化中國之心,其迫切、歹毒遠甚於掠奪地理中國。在立足於幾十年、乃至百年的長距離曆史眼光下,他們做起來又多麼陰柔,極具有耐心,像文火慢燉豬頭,一定要把它燉爛了;也像莫言先生筆下的檀香刑,劊子手慢悠悠地片下犯人的肉,可達千刀以上,才氣絕命斷,他要充分地享受“片人”的愉悅。
我猜想,日軍取這種“醬油入水”戰法,可能也是由他們的戰場布局所決定的。
“二戰”中日本陸軍有四大戰略集團,即在日本本土的“國內軍”(含駐台灣、朝鮮的日軍),太平洋戰場的“南方軍”,以及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和關內的“中國派遣軍”。
1931年,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全東北,此時東北的抗日力量主要有兩支。一支是東北義勇軍,高峰期達到30萬人,另一支是中共領導的抗日聯軍,最多時接近5萬人。但在關東軍殘酷清剿下,前者30年代上半期已大部覆滅,少數退人關內;後者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後主力基本被打散,1940年殘部退人蘇聯編成1個旅,隻有1000多人。
這就是說,中國八年抗戰酌戰場,主要就是在關內與日軍“中國派遣軍”作戰的戰場。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戰爭的規模空前擴大,麵對美軍越來越猛烈的反攻,戰略重心逐漸轉移,“南方軍”白當成為最精銳的戰略集團。為抗擊美軍可能登陸本土,“國內軍”也通過總動員而使自己空前膨脹。關東軍全部精銳師團和“中國派遣軍”大部主力師團都調往太平洋加強“南方軍”和“國內軍”,成為戰略預備隊。此後的“中國派遣軍”隻有27個師團,而“南方軍”和“國內軍”合計約120個師團,不但占日本陸軍師團總數171個的70%,而且雲集了絕大部分精銳師團。
至日本投降時,日軍總數為720萬,其中“中國派遣軍”105萬,不到15%;向蘇軍投降的關東軍68萬,占在太平洋戰場向以美軍為首的盟軍投降的“南方軍”和“國內軍”合計約550萬,占76%。由此可以看出,在日本軍部的部署中,中國戰場並不是日軍的主戰場,投放在中國戰場的軍隊,白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也不是其精銳師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