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分幾點來說。其一是對於本民族的感情——
曆來隻有日本可以殺到中國、高麗來,這邊卻殺不過去,唯有一回蒙古人想征服列島。公元13世紀裏,大汗忽必烈在橫掃了從俄歲斯西南部直到朝鮮的亞歐大陸之後,他的艦隊兩度染指日本。第一次15000名蒙古士兵已經在靠近九州的幾個小島上登陸,駐守在此的一小隊武士以犧牲為代價消耗了侵略者寶貴的時間,在蒙古人沒來得及在九州上岸和布防前,台風季節來臨了,敵方隻有黯然撤兵。第二次,忽必烈派出了15萬精兵,艦上裝備著能發射火藥彈的弩炮,決意轟開日本武士們沿九州博多灣修起的工事。在經過50多天異常慘烈的戰鬥之後,海上突然刮起了一陣強烈的颶風,戰船紛紛撕裂,變成碎塊沉到大海裏去,終於解除了對本土致命的威脅。
由此日本人頂禮膜拜謂之“神風”,這便是“二戰”時日軍中“神風突擊隊”起名的由來。在曆史上沒有被異族征服過,這不但使國民對於自己的清白的國土感到真的愛情,而且更影響到國民的性情上可以使他比被征服的民族更要剛健質直一點……他們對於本國所懷著的優越感也不是全無道理的了。
近代詩人小林一茶有幾首俳句,其一詠櫻草雲:在我們國裏就是草也開出櫻花來呀。其二題雲《外之濱》:從今天起是日本的雁了呀,舒服地睡吧。
其二是對於大自然的感情。
如視汪洋大海裏幾隻顛簸不息的小舟,日本人當然對腳下承重了自己民族與生命的這片自然懷有深深的感恩之情。
整個列島的麵積大概隻有中國的1/26,要比意大利稍大一點,沒有一個地方離海岸線超過70公裏。古代日本人多住在高聳人雲的群山之間,住在青翠的山穀裏和林木茂盛的山坡上,這裏氣候宜人,水源豐美,列島的空氣從顯度上看經常是法國的兩倍。
古代日本人生活在悠悠綠韻的島國大自然中,幾乎觸眼可見的就是樹木。樹不是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物象,它便成為了古代日本人自然觀的根基。他們發現自然的五種元氣,首先是從木開始,此後為火、土、金、水,在這五行之中以木為首,就成了原始的自然觀,成了日本的文化曆史和文學藝術創造的源流。《萬葉集》是日本上古和歌的集大成者,據日本學者統計,《萬葉集》裏寫到的149種草木中,木就占了60種。
古代日本人也十分尊重其他植物,在他們眼裏——植物通過種子、發芽、成長和開花結果等階段,春華秋實,夏茂冬枯,不斷輪回,表現出生命優雅的美及其在世短暫的意識。眾多的花卉中,日本人最喜愛花期最短的櫻花的原因大概正在於此。
清白的國土(二)
櫻花由全綻到花謝,隻有三五天,一旦遇到下雨,看起來一派燦爛櫻花可能翌日就劃下句點。這種特殊的心理感覺,在一則民間傳說裏可以玩味:上麵提到的那位叫邇邇藝命的神仙,決意舍弁岩姑娘,要娶花姑娘為妻。他明知倘若娶了岩姑娘可如岩石一樣長壽,娶花姑娘則像花開花落一樣生命易逝,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花姑娘。邇邇藝命選擇的不是岩石一樣永久的生命,而是像花落般瞬間的美。
此種價值標準,日後變成了日本著名的一句諺語——“花中之王為櫻花,人中之雄為武士”。
日本櫻花的花季是4月,最早可以觀賞到櫻花的是由端的衝繩島,而最姍姍來遲的則是全日本最寒冷的北海道。4月裏,列島的空氣裏充滿了櫻花的味道,無論是公同或是街道,都遍布盛開的櫻花樹,櫻花的花期不長,盛開的時間最長的也不到10天,宛如一片片雲彩,從3月初的九州開始,直到5月中旬的北海道為止,由南而北,一路迤邐而來,這一場櫻花風暴推進到哪裏,漫天飛舞的淺紅粉白就輪番張揚到哪裏,熱鬧的櫻花宴也由南而北蔓延。各地都會舉行大大小小的“櫻花祭”,此時雲霞處處,遊人雲集,一首古謠《櫻花》,百聽不厭。一群群親朋好友圍坐在櫻花樹下,取出各自準備的便當,飲著香檳或是日本清酒,談笑風生,盡情捕捉爛漫春光,身邊還不時有花瓣隨清風掠過。賞花的人群無論是認識或是不認識的,都會不時點頭打招呼,或者交換食品。與其說這是賞花,不如說這是一個“家庭日”、一個全民族的“友誼日”……除了4月的櫻花,最具日本風情的還有北海道的雪祭。冬天是遊覽北海道的最佳季節,一年一度的北海道雪祭盛會約於每年2月上旬展開,各國高手雲集,各種冰雕藝術亂花迷眼。屆時北海道內有九處地方舉行雪祭,但曆史悠久和最雄偉壯觀的,應首推劄幌雪祭。對許多日本人來說,一生中有兩件事是一定要做的,就是參加劄幌雪祭和攀登每年7月下旬開山的富士山。
日本人不僅欣賞自然、吐納自然,而且還要把遼闊的自然風光簡化後搬人庭園,造出假山假水,再把庭富士山園縮小搬到房間架子上,使自然完全置於自己身邊,終於變得抬頭可見、觸手可及,這便是以有池坊、小原、草月為首的3000多種流派的插花藝術和微型盆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