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後的男人,不僅僅是妻子的丈夫,還依然是母親的兒子。所以說,男人要夾在母親與妻子中間作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一邊是親密的人生伴侶,一邊是生自己養自己的母親,一旦兩方麵產生磨擦,那麼,男人就慘了!哪方都不會讓他袖手旁觀,還哪方都得罪不得。搞得他躲也不是,加入糾紛也不是!難煞人也。
對此,男人不應該把自己當作不相幹的人,推得幹幹淨淨,或沒有一點耐心:“我不管!煩死了!”
婆媳鬧矛盾,男人不可能是局外人。這種家務糾紛,每一個家中的成員都有責任去處理、去化解。這就要求男人“會作丈夫”。夾在母親與妻子之間的男人,是一個敏感的角色,可以說地位“舉足輕重”。
婆媳相處一直就是個社會性的問題。女人往往心細、度量小,所以,婆媳之間是最容易產生矛盾的。
一般來說,婆婆希望在媳婦麵前能被重視、尊重。上了年紀的女人,大多高興指點年輕人,希望媳婦能在各方麵多多地請教她,她就會很開心,認為自己受到了重視。而媳婦則仗著有知識,見的世麵大,不願聽受婆婆的製約。這往往是產生矛盾的根源。
在大多數情況下,婆媳之間並不是直接衝突,而把各自的不滿訴諸於夾在她倆之間的那個男人。俗話說:會作丈夫兩頭圓,不會作丈夫兩頭盤。男人要在這方麵多下功夫,才能巧妙地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婆媳之間的疙瘩解開。
男人不能隻聽母親或妻子的一麵之詞,更不能盲目地站在一方的立場上去指責另一方,這樣隻會加劇矛盾,把關係搞得更糟,使事情越鬧越大。
另外,也不要傳話,不能把一方的不滿傳給另一方。自己在心裏要冷靜地加以思考,哪些是一時之怨,哪些是需要解決的。將那些正確的意見變成自己的意見,選擇適當的時機、方式,向母親或妻子表達出來,這樣會使對方容易接受,也促使問題更易得到解決。
在解決雙方矛盾糾紛的時候,還要在一方麵前為另一方多加美言,必要時可以編造母親或妻子“說對方的好話”,人人都是喜歡聽好話的。對於雙方難以解開的“死結”,男人要“打馬虎眼”、“裝糊塗”、“和稀泥”,假裝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把它看作沒什麼大不了的,帶動妻子和母親的情緒從糾紛中淡化出來。
對於婆媳關係,男人有責任教導妻子孝敬婆婆。出現糾紛互不相讓才會演化為家庭大戰。按理說,媳婦該讓著婆婆,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嘛。如果媳婦能夠讓一讓,那麼,事情就化解了。
所以說,男人要懂得“未雨綢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給妻子輸導“該孝敬婆婆”的正確思想,讓她明白,一個尊敬婆婆的女人,是會受人稱頌的,相反,則受人鄙視。媳婦正確的作法是:與婆婆相處時,有必要保持低調、切忌不要鋒芒畢露、搶盡風頭,這正是矛盾產生的根源。
不僅如此,男人還要通過自己的言行去帶動她。比如說,給她講述母親在自己的身上花費了多少多少心血,是多麼多麼的不容易。最有說服力的做法是對妻子的父母(嶽父母)好好表現,給妻子樹立一個孝敬老人的楷模。一旦得知嶽父母家有什麼事情,就積極主動地幫忙解決,並經常去看望二老,幫助二老幹家務,陪二老聊天……
人心都是肉長的,當妻子看到你對她的父母如此“孝敬”,也就不好意思虧待丈夫的父母親了。
婆媳之間的糾紛是最常見的,也是最讓男人頭疼的。針對於此,男人是有責任的,所以說,必須懂得並且學會幫妻子搞好婆媳關係。
自古以來,婆媳關係就是“地震帶”。男人要學會調理婆媳關係,可以說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