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無奇不有的神秘地球(1 / 3)

1.馬爾他島巨石之謎

地中海上的馬爾他島,位於利比亞與西西裏島之間,是地中海地區的旅遊勝地。1902年,在這裏的首府瓦萊塔發生了一件引起世人轟動的大事。有人意外的發現了一處地下洞穴,經過不斷的發掘和研究人們才知道,原來這裏埋藏著一座史前建築。它由上下交錯,多層重疊的多層房間組成,裏邊有一些進出洞口和奇妙的小房間,旁邊還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壁孔。中央大廳聳立著直接由巨大的石料鑿成的大圓柱和小支柱,支撐著半圓形屋頂。整個建築線條清晰,棱角分明,甚至那些粗大的石架也不例外,沒有發現用石頭鑲嵌補漏的地方。天衣無縫的石板上聳立著巨大的獨石柱,整個建築共分三層,最深處達十二米。

這些史前地下建築的發現讓人們迷惑不解,它們是誰修建的呢?在那個技術落後的年代,為什麼花費這麼大的精力來建造這座巨大的地下建築?人們麵對這些不可思議建築不斷的提出疑問。

可是這一次的發現才剛剛是個開始,在十一年後人們又一次在島上發現了巨大的石製建築。經過考古學家們挖掘和鑒定,認為這是一座石器時代的廟宇的廢墟。當然這一建築的巨大使之成為歐洲最大的石器時代遺址。據考古學家發現這座廟宇大約建造於5000多年,占地麵積龐大,布局精巧,建築宏偉,雕刻精美。

經過考古學家們的發掘,又在馬爾他島上的哈加琴姆、穆那德利亞、哈爾薩夫裏尼發現了精心設計的巨石建築遺跡。其中用大石塊建造的哈加琴姆的廟宇,是最複雜的石器時代遺跡之一。在通往神殿門洞內的兩側擺放著巨大的石桌,至今仍未肯定其用途。而且神殿裏曾發現多尊母神的小石像。

建造在穆那德利亞的廟宇大約建於4500年前,俯瞰地中海,其底層的扇形設計是馬爾他島上巨石建築的特征,有些石塊因峭壁的掩遮,而保存得相當完整。

在被發現的眾多座神廟中,最令人不可理解的是被稱為“太陽神”廟的“蒙娜亞德拉”神廟,一個名馬爾他繪圖員在仔細地測量了這座神廟後發現,它居然是一座相當精確的太陽鍾。人們可以根據太陽光線投射在神廟內的祭壇和石柱上的位置,可以準確地顯示夏至、冬至等年的主要節令。考古學家們通過太陽光線與祭壇的關係推測出,這座神廟是公元前10205年建成的,離現在已經整整1.2萬年了。這就更為讓人們震驚,生活在1.2萬年以前的神廟的建造者們怎麼會有那麼高深的天文學和曆法知識,能夠周密地計算出太陽光線的位置,設計出那麼精確的太陽鍾和日曆柱。這一切都該如何解釋呢?

在僅246平方公裏的馬爾他島上卻發現了三十多處巨石神廟的遺址。經過不斷打發掘研究人們發現,這些不可思議的建造者們在天文學、數學、曆法、建築學等方麵都有極高的造詣。有些研究者甚至推測這些神廟本身就是判斷節令的曆法標誌,而且還可用作觀察天體的視向線,其中有一些甚至能充當一副巨型計算機,用來預測日蝕和月蝕。

馬爾他島島上石器時代的神秘居民會有這麼高的智慧嗎?他們是從哪裏獲得這些知識的呢?可除了這些神廟,科學家們為什麼沒有發現他們在其它領域有相應發展的證據呢?他們建造這些巨石建築的熱情從何而來?這些高度的文明為什麼沒能流傳下來呢?默默矗立著的巨石無法回答我們提出的這些迫切想要了解的問題,把一切高深莫測的疑問保持在一片沉默中。

2.南極“魔海”——威德爾海

一提起百慕大“魔鬼三角”,很多人就會聯想起神秘莫測、詭異萬分等等這些詞,而更應該和這些詞聯係在一起的應該是南極“魔海”——威德爾海。這個魔海雖然不像百慕大三角那麼貪婪地吞噬艦船和飛機,但它的“魔力”足以令許多探險家視為畏途。

因1823年英國探險家威德爾首先到達於此而得名的南極的邊緣海——威德爾海,是南大西洋的一部分,位於南極半島同科茨地之間,北達南緯70°~77°,最南端達南緯83°,寬度超過了550千米。

魔海——威德爾海的魔法第一招就是它有著巨大威力的流冰。威德爾海北部在南極的夏天,經常有大片大片的流冰群。它們組成高大的“城牆”,讓你看不到它的頭尾,而且中間還經常暗藏著幾座漂浮的冰山。有些冰山可是高一兩百米,方圓二百平方千米的純冰小島。這些流冰和冰山摩肩接踵,發出一陣陣使人膽戰心掠,驚天動地的隆隆響聲。像是對想要闖進其中的船隻示威,讓人想到要是行駛其中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被流冰擠撞損壞或者駛人“死胡同”,使航船永遠留在這南極的冰海之中。這樣的事情真的發生過:1914年,英國的探險船“英迪蘭斯”號就被威德爾海的流冰所吞噬。

魔海的魔法第二招就是風。在威德爾的冰海中航行,風向對船隻的安全至關重要。如果是在刮南風的時,海麵上的流冰群會向北散開,其中會出現一道道縫隙,船隻就可以在縫隙中航行。但是當北風刮起的時候,這些流冰又會擠到一起把船隻包圍,這時船隻即使不被流冰撞沉,也無法離開這茫茫的冰海,至少要在威德爾海的大冰原中呆上一年,直至第二年夏季到來時,才有可能衝出威德爾海而脫險。但是能夠全身而退的可能性是極小的,因為船上的食物和燃料是有限,更別提威德爾海冬季肆虐的暴風雪了,使那些膽敢闖入這片魔海的船隻陷入困境,難以離開威德爾,讓他們永遠“長眠”在南極的冰海之中。

在威德爾及南極其它海域,不是一直流傳著“南風行船樂悠悠,一變北風逃外洋”的說法。直到今天,各國探險家們還墨守著這一信條,足見威德爾海的神威魔力。

而魔海的第三招魔法就是它的守衛精靈——鯨。在威德爾海,鯨群對探險家們也是一大威脅。在威德爾海夏季那碧藍的海水中,鯨魚們成群結隊,它們時常在流冰的縫隙中噴水嬉戲,一派優哉遊哉的景象。不要被這表麵看上去不錯的景象迷惑了,這些鯨魚其實凶猛異常。特別是有名的海上“屠夫”——逆戟鯨,可是—種能吞食冰麵任何動物的可怕鯨。在很多時候,正是逆戟鯨的存在,使得被困威德爾海的人難以生還。

威德爾海的又一魔法是絢麗多姿的極光和變化莫測的海市蜃樓。也許你會說:那不是很美的景象嗎?可是船隻在威德爾海中航行,就好像在夢幻的世界裏飄遊,它那瞬息萬變的自然奇觀,既使人感到神秘莫測,又令人魂驚膽喪。有時船隻正在流冰縫隙中正常航行,突然流冰群周圍會出現陡峭的冰壁,船隻好像被冰壁所圍,而且再不采取措施,馬上就會撞到冰壁上了,而這隻不過是魔海用海市蜃樓和你開的一個玩笑而已。等到霧時,這冰壁又消失得無影無蹤,使船隻轉危為安。當晚霞映紅海麵的時候,眼前出現了金色的冰山,倒映在海麵上,好像向船隻砸來,給人帶來一場虛驚。這樣的鬧劇會讓你險象環生,不知將多少船隻引入歧途,有的竟為避虛幻的冰冰山而與真正的冰山相撞,有的受虛景迷惑而陷人流冰包圍的絕境之中。

威德海是一個冰冷的海,可怕的海,種奇莫測的海,也是世界上又一個神奇的魔海。在威德爾海航行,大自然不時向人們顯示它的魔力,戲弄著人們,使人始終處在驚恐不安之中。

3.紅海擴張之謎

亞洲和非洲之間有一片狹長的海域,那就是紅海。海水多呈藍綠色,局部地區因紅色海藻生長茂盛而呈紅棕色,紅海一稱即源於此。

1978年11月14日,北美的阿爾杜卡巴火山突然噴發,景象蔚為壯觀,而且溢出了大量熔岩。在火山噴發停止後的一個星期後,人們經過測量發現,遙遙相對的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大陸,在7天中,之間的距離增加了1米。

人們發現,紅海真的是個奇特的海。它不僅在緩慢地擴張著自己的領地,而且有幾處水溫特別高,有的地方溫度高達50多攝氏度;它海底又蘊藏著特別豐富的高品位金屬礦床。最初這些現象因為沒能得到科學的解釋,而被稱為紅海之謎。這些謎底到了20世紀60年才漸漸的被發掘出來。海洋地質學家們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全世界海洋洋底經像陸地上一樣起伏不平,有高山深穀。科研人員更是在大西洋中發現了比喜瑪拉雅山還高的山脈——大西洋中脊,還有縱貫全球大洋的“大洋中脊”。而這些“中脊”的頂部,還分布著一條縱向的斷裂帶——裂穀。裂穀附近的海水溫度都特別高,就好像有什麼東西在下麵不斷的給它加熱一樣,人們稱之為“熱洞”。科學家們在紅海海底也發現了相類似的地形地貌,於是他們認為正是熱洞中不斷湧出的地幔物質加熱了海水,生成了礦藏,推擠著洋底不斷向兩邊擴張。根據美國“雙子星”號宇宙飛船的測量,我們已經知道了紅海的擴張速度是每年2厘米。

經過海洋科學家們對海底反複考察不僅解決了紅海擴張之謎,而且在海底裂穀附近意外地發現了一幅使人眼花繚亂的生物群落景象:熱泉噴口周圍大量的紅嘴蟲、短顎蟹,大得異乎尋常的褐色蛤和貽貝,像花一樣開放的海葵,奇異管孔蟲用絲把自己係留在噴泉附近。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叢立的白塑料似的管子,管子有2~3米長,從中伸出血紅色的蠕蟲。

科學家們對與眾不同的蠕蟲作了研究。而經過放化試驗表明,噴口附近的蛤生長速度比能活百年的深海小蛤快500倍。這些蠕蟲和蛤肉中由於大量的血紅蛋白而使得顏色紅得驚人。它們的血紅蛋白對氧有高得非凡的親和力,這可能是為了適應深海缺氧條件才形成的。

生物學家們認為,造成“深海綠洲”這一神來之筆的一定是海底裂穀的熱泉。熱泉造成附近的水溫升高,一般可達到12~17攝氏度,在海底這樣高壓和溫熱的條件下,噴泉中的硫酸鹽便會轉化成為硫化氫。硫化氫本身是一種有惡臭味的化合物,可是在這裏卻成為了某些細菌新陳代謝的能源。使得這些細菌在噴泉口迅速繁殖,數量多達1立方厘米100萬個。蠕蟲、蛤等較大一些的生物又把這裏大量的細菌作為了維護生命的營養。對於它們來說這裏的食物是相當豐富的,因為噴泉口的懸浮食物要比食餌豐饒的水表還多4倍。科學家看到的是一個地球內部的能量維持的特殊食物鏈群體,他們把這一程序稱為“化學合成”。

在全球海洋中的裂穀長達75000公裏以上,其中有無數個熱泉噴出口,而這又會生成多少個“綠洲”呢?還會有更多的生物群落出現嗎?這些問題對人類開發海洋有著很重要的意義,而且還涉及的地球生命起源這一科學界的基礎理論課題的研究。

對海洋的不斷探索讓人們發現海洋的神秘與博大,這更激起了人們對未知的海洋世界的好奇心。在幽深的海洋深處還有什麼正等待這我們去探索呢?

4.海洋中的神秘地帶

百慕大三角區是人們公認的海洋神秘地帶,而據資料表明像這樣的神秘地帶在海洋中至少有七個,它們分別是:百慕大三角區、日本海域三角區、葡萄牙沿海和非洲東南部海域、哈特勒斯角、沉沒在大西洋島附近海域、太平洋夏威夷至美國大陸間的海域。

到底是什麼力量使得北緯30°的日本“天龍三角區”如此的神秘?人們對這個問題一直沒有找到答案。而類似飛機、船隻的失蹤事件仍在年複一年神秘地發生著。被日本人稱為“魔鬼海”的這一區域在日本州島的南部和夏威夷之間,是從日本千葉縣南端的野島崎衝及向東1000餘千米再與南部關島的3點連線之間的區域。如果說船隻、飛機等在這裏失事,還不是很讓人們震驚,而它們無影無蹤地消失才是讓人們心中充滿陰影的事。就像1976年1月16日,挪威運輸船“貝爾基·伊斯特拉”號載著220屯礦石在風平浪靜的三角區海麵上,毫無痕跡的消失了一樣,還有很多這樣離奇的事件在這裏不斷的發生。1980年,在一天一夜的時間裏就有兩艘貨船在這一海域失蹤,那是在夜裏沉沒的從智利駛往日本名古屋的利比亞貨船“阿迪尼斯”號,和第二天白天消失的從美國洛杉磯起航至我國青島的南斯拉夫貨船“多瑙河”號,兩船出事相隔不到九個小時。可是就在這兩艘船出事的第五天和第六天後,一艘希臘貨輪也在野島崎以東1,300千米處,連續發出呼救後,連同35名船員一起莫名其妙地失蹤了。一個星期之內連續三艘巨輪在這一海域被大海吞沒,不能不使人感歎這片海域到底怎麼了?

更可怕的事情卻發生在對這些船隻、飛機等的搜救工作當中,因為人們根本就考慮找不到它們的一點痕跡,仿佛被大海吸進去了一樣。

人們對這一海域頻頻出事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測:有說是因為此海域的海洋極其複雜,給操縱帶來了困難而使船隻、飛機失事;也有人認為是這一帶的海底有巨大的磁鐵礦,所以羅盤飛快地旋轉而找不到方位,但這並沒有可靠的根據。也有人提出這一海域的自然願因造成了這些事件的發生。因為此地船隻失蹤事件多發生在冬季,而每年冬季這裏的水溫和氣溫相差20度,因此海上常產生上升的強氣流,從而激起海麵上的三角波。據說,此海域可能有高達20多米的巨浪,這對船隻來說當然太可怕了。

也許你會說日本三角區本來在冬天就是波浪滔天的,出事不應該是太過稀奇的事,那地中海呢?被陸地環繞的地中海,可一直被人們視做風平浪靜的內海。誰知在這裏居然也有個魔鬼三角區。這個三角區叫做泰倫尼亞海,位於意大利本土的南端與西西裏島和科西嘉島三座島嶼之間。在這個三角區域裏,曾經有幾十艘船隻和飛機被無緣無故地吞沒。1980年6月的一天,一架意大利班機在上午8時從布朗起飛,向目的地西西裏島的巴拉莫城飛去,預計飛行時間是1小肘45分鍾。可是當該機飛行了37分鍾時,機長向塔台報告了自己的位置在龐沙島上空之後,就失去了蹤跡。誰也不知道這架飛機和機上的80多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去了哪裏,他們就這樣和飛機一起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如果說飛機失事還可以說成是天災人禍,那在風平浪靜的海上消失應該算什麼呢?可就是有些船隻在風平浪靜的地中海上消失了,而且消失的非常徹底,一點兒痕跡也沒有留下,這不是很蹊蹺麼?一艘名叫“沙娜”號和另一艘名叫“加薩奧比亞”號的漁船在龐沙島西南偏西大約46海裏處的海域上捕魚,當時兩艘漁船不僅通話、聯係,而且燈光也相互看得見。但是拂曉時分,“加薩奧比亞”號發現“沙娜”號不見了。他們感到很奇怪,魚情如此之好,沒有作業完畢的“沙娜”號為什麼要開走?如果不是開走了,他們又去了哪裏了呢?為此,“加薩奧比亞號”船長向基地做了報告。一架意大利海岸巡邏直升飛機在三個小時後到達了這一海域,可是他們發現,別說是“沙娜”號,就連“加薩奧比亞”號也不見蹤影。直升機仔細搜索了每一片海域,直到飛機油箱裏的油料隻夠返回基地時,該直升機才在通知了在附近海域的一艘名叫“伊安尼亞”號的捕魚船留意情況之後離開。第二天清晨,當三架直升機再次來到這一區域搜索時發現,不僅前兩艘船沒有蹤跡,這次連“伊安尼亞”號也沒有了蹤影,可昨天這艘船的船長明明說3小時以內即可抵達該海域,並在那裏過夜的呀!

從此,這3艘船隻連同船上的51名乘員,就這麼不明不白地在風平浪靜的海上失蹤了,而且事後也是一點痕跡沒有留下。

5.西太平洋上的“巨河”——黑潮

“黑潮”,不是黑色的潮水,而是日本人給一股來自赤道,顏色深邃(黑)的暖流(潮)所取的名字。它就是太平洋上的‘墨西哥灣流’——黑潮,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流之一。而關於它的情況人們至今還沒有完全了解。

其實,大海中的洋流與陸上的河流有許多共同點,也有許多不同處。比如,我國的長江本來是源自唐古拉山的融雪,年複一年的沿著同樣的河道,蜿蜒而行數千公裏後,最終消失在大海的懷抱之中。黑潮與其它的洋流一樣,隻是大洋環流中的一小段,既然是源自大海的,也終歸是要消失於大海之中的,這就叫做“循環不息,終年不斷”吧。雖然黑潮沒有固定的“河道”,但是它每年流過的路線也大致都是相同。

黑潮是源自菲律賓以東的北赤道洋流,是其三條分支當眾向北的支流。黑潮向北流經呂宋及台灣的東岸,在台灣東北由於地形的影響,所以轉向東北流去,流過琉球群島的西邊及日本九州島島島島的東南方,在東京灣的南邊與寒冷而“肥沃”的親潮相彙後,轉而向東流入北太平洋,隨後逐漸消失在東北太平洋之中。

黑潮雖然比它附近的海水溫度高和含鹽量都要高,但是表層100公尺深的海水,幾乎沒有營養鹽及懸浮顆粒,可是純淨度極高的鹽水呢。由於陽光射入黑潮水後,逐漸被水吸收。經散射或反射回水麵的光線極少的原因,所以黑潮看來是黑色的。相反的,由於台灣島沿岸海水及親潮水中的浮遊生物及懸浮顆粒都比較的多,反射回水麵的陽光較多的原因,所以海水看起來比較明亮,而且水呈綠色。

6.令人困惑的深海沉積物

在我國,石灰岩大約占全部土地的七分之一。我國南方的喀斯特地貌就是石灰岩被弱酸性水經過漫長歲月的溶蝕而形成的。其最壯觀的有我國廣西桂林的峰林,以及雲南路南的石林和重慶武隆的天坑。

據科研人員研究發現,石灰岩的90%是由海洋中的有孔蟲、放射蟲、矽藻等浮遊生物的遺骸(石灰質硬殼)沉積而成的。不過,其沉積速度相當慢,1000年隻沉積10毫米左右。我國桂林峰林的石灰岩層厚度達3000至5000米,其沉積大約花掉了2億年左右的時間。其後,由於地殼變動慢慢的這一地區隆起成陸地,又經過大自然千百萬年的“雕刻”,從而形成當今的奇峰異洞。

雖然浮遊生物的遺骸的沉積速度非常的緩慢,但它對我們現代研究古氣候卻非常有用。因此我們從可以深海鑽探得到的岩芯中的浮遊生物的化石中,推測出從海底誕生時,直到現在的地球的氣候變化。而這其中蘊藏的某些信息,給古地磁的研究也提供了很珍貴的信息。即從沉積物中發現在過去的4000萬年之間,地球磁極至少發生過140多次的逆轉(地球南北磁極互換的原因迄今為止還是個謎)。

近些年來,在古生物學家的研究中發現,某一生物群的突然滅絕或出現所造成的“生物事件”,都與地球磁極的逆轉有著不可思議的關係。例如,古生物學家已經證實有孔蟲在過去的450萬年間,滅絕8種,其中7種是在靠近地球磁場逆轉期間發生的。同樣現象也在放射蟲中被發現。那麼,地球磁極逆轉和生物事件有什麼關係呢?

若根據現在被認為是最有力的假說,在磁極發生逆轉時,地磁強度變成接近零的狀態下,包圍地球的磁屏蔽層——磁圈變得極弱,來自宇宙空間的射線不斷的降落在洋麵上,從而造成大量的浮遊生物滅絕。由於90%的海洋生物都生活棲息在淺海,如果浮遊生物消失,把它們當食物的其它生物也無法生存而消失,從而引起食物鏈的大變異。

浮遊生物能起到固定二氧化碳的作用,所以它們的生存與否還與地球溫暖化有微妙的關係。因為二氧化碳與鈣能形成石灰石。由於浮遊生物的作用,地球上約90%的二氧化碳被作為石灰石固定下來。如果浮遊生物全部死亡,那固定二氧化碳的係統可能崩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上升,從而引起地球的溫暖化。

科學家們經過多年的觀測發現,地球磁場有不斷變弱的傾向,其2000年前的強度是現在的1.5倍。如果長此以往下去,那麼大約在1300年後,地球磁場就很有消失的可能性。我們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誕生也隻是3~4萬年的時間,對磁場的消失沒有任何的經驗,我們並不知道它的消失對人類及生物會帶來什麼影響?但從深海長眠的沉積物中,也許記錄著這樣的信息吧。

7.古地中海之謎

人們對這個地球的曆史了解的也許是太少了,好奇心和對人類自身了解的渴望使得人們才總是對追尋它的過去這樣樂此不疲。這一點在對地中海的研究上被表現的淋漓盡致。

地中海是北歐、亞、非三大洲環抱著的一個陸間海,而且是世界上最深、最大的陸間海。如果說它也曾經曆過漫長的演化過程,你是不是感到很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