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明反古還淳,和光同俗。.

甘其食,美其服。

禦疏:食之甘者在於適,適則所食皆甘。服之美者在於當,當則所服皆美。苟不適當,則雖玉食錦衣,不足稱甘美也。河上公曰:甘其食,甘其蔬食,不漁食百姓也。美其服,美其惡衣,不貴五色。榮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物情不悅,食玉衣錦,不以為美,人心既適,飯蔬被褐,足可為甘。令陶聖化過大鈞,人無貴賤,所食者皆甘也。服無好惡,所衣者皆美也。家無貧富,所居者皆安也。鄉無豐檢,所住者皆樂也。既無遠徙之者,故絕弱喪之人。成疏:甘其食,味至道也。美其服,德瑩身也。

安其居,樂其俗。

禦疏:無欲,故所居則安。化淳,故其俗可樂。若逐欲無節,將自不安其居,苛政且煩,焉得復樂其俗。河上公曰:安其居,安其茅茨,不好文飾之屋也。樂其俗,樂其質樸之俗不轉移。成疏:安其居,所在皆安,動而寂也。樂其俗,和光人世,寂而動也。

第四明體真會道,妙絕往來。

鄰國相望,鷄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禦疏:列國相望,鷄犬相聞,蓋言其近。人至老死不相往來者,由彼此俱足,無所求及故爾。河上公曰:鄰國相望,鷄犬之聲相聞,去近也。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其無情欲也。榮曰:兩國為鄰,望之在目,鷄嗚狗吠,聽之聞耳,從始至終,以少及老,不相往來,人人皆自足,家家俱有道,故曰人相忘於道衍,魚相忘於江湖,此之謂也。成疏:鄰國相望,鄰,近也,國謂生死之域,與道境也。言此二域近在內心,故言相望也。鷄狗之聲相聞,鷄以伺晨,狗以警夜,譬一切言教,警長昏之夜,伺智慧之晨也,此之言教近詮一心,故雲相聞也。使民至老不相往來,會理體真即道,即道既不從生死而來,亦無道理可往,二域既一,故不相往來,二際無際也。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章即是第三段,文總結前旨,就此章內,義分有三,第一明上德之人,妙絕言辯,第二明上德之人,財德兩施,第三總結上德,利物忘功。

第一明上德之人,妙絕言辯。

夫良藥苦口,信言不美,大辯若訥,博者不知。散道德以教凡愚,聖人不積,嘆長昏而迷不曉,我草斯凡,臨欲海不解寨裳,見邪山誰能舉足,不嗚不飛之烏,一起沖天,懷癡懷騃之夫,百年何悟。勞大道指訓,枉造化生成,暗而不知,更何言矣。餘竊覽至誠,修身理國,上致白日騰景,翱翔雲天,下可清腸洗心,從遊人代,行無為之事,道也斯尊,處沖和之源,德可資物。良冶之子,必自為裘,吾徒佩真,何不集矣。所魄黃卷學淺,清溪道貧,夙夜競惶,無舍寐寤,恨不得想象聖影,物色函關,疲骨殘魂,勞嘆何極,同誌之者,無忘此心也。

信言不美,

禦疏:信言謂聖教信實之言也。老君欲以自明所立言教,化導衆生,實為精信,故與俗相違,代人以為不美。河上公曰:信言者,如其實也。不美者,樸且質也。榮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以宣心,非關妄作,務存實理,不在華詞,故雲信言不美,甘言失真,輕諾寡實,故言美言不信也。成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實也。美,浮艷也。言上德之人,冥冥契道,所說言教,實而不華。浮艷之言,俗中小說,既乖至理,所以不信。故《莊子》雲:犬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也。

美言不信。

禦疏:美言,謂代教甘美之言也。言多浮華,動合於俗,既非信實,不可化人。信言所以不美,正以代教美言不信故爾。河上公曰:滋美之言者,孳孳華辭。不信者,飾偽多空虛也。

善者不辯,

禦疏:悟教之善,在於修行,行而忘之,曾不執滯,故不辯說也。河上公曰:善者以道修身,不釆文也。嚴曰:容疏者訥,謂之不辯,輓輓而成,默默而信,故能成善何也,動得天心,靜得地意,君子之本,為百行之長矣。榮曰: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大辯若訥,無勞詞費,善者不辯也。偏詞過當,多言數窮,辯者不善也。成疏:辮,別也。善體至道之人,指馬天地以一為喻,故無可分別也。儒墨是非,堅執人我分別者,良由未證善道故也。

第二明上德之人,財德兩施。

辯者不善。

禦疏:但能辮說者言教,曾不悟了 修行,惑滯既多,故為不善。河上 公曰:辯者謂巧言,不善者,舌致息 也。山有玉,掘其山,水有珠,竭其 淵,辮口多言亡其身也。嚴曰: 散樸澆淳,誣天誣地,變化文辭,以 傾家國,故不善也。

知者不博,

禦疏:知,了悟也。博,多聞也。言體道了悟之人,在乎精一,不在多聞,故《莊子》雲:博溺心。河上公日:知者謂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嚴曰:趨被務本,多識萬端,目窺人事,無所窮極,為道之博,萬物離散,是不知於道者也。榮曰:子能知一,萬事畢,知者不博也。文滅質,博溺心,迷至理,不知也。成疏:知道之人,忘言絕學,所以不博。博學之士,耽滯名教,所以不知。故《西升經》雲:人能圖知有天地萬物,不知己之所由生,是大不知。又雲:子能知一,萬事畢。《莊子》雲:文滅質,博溺心。

博者不知。

禦疏:夫多聞者則滯於言教,滯教則終日言而盡物,既非了悟,故曰不知。河上公曰:博者多見聞,不知者失要真也。重明上德之人,財德兩施。

聖人不積。

禦疏:積,滯聚也。聖人妙達理源,深明法性,悟文字虛假,了言教空無,所說之理既明,能說之言亦遣,則於彼言教,一無滯積,故雲聖人不積爾。河上公曰:聖人積德不積財,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也。嚴曰:聖人去博與辮,如彼虛空,無所貯積,與物俱變爾。榮曰:聖人不積,既以與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不積者,虛懷也,猶如日月流輝,照臨方媽,物得已見,轉益光華,猶聖人智徹於物,法施無窮也。江海灑潤,善利萬物,物得以生,而源流不竭,亦猶聖人財施不盡也。成疏:積,聚也。聖人有財惠物,有德教人,故不積也。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禦疏:既,盡也。言聖人雖不積滯言教,然衆生發明慧心,必資聖人誘導,故聖人以清淨理性,盡與凡愚而教導之。於聖人慧解之性,曾不喊耗,故雲愈多。注雲有明自性,多明外益者,悟理之性,既非他有,故雲自性。因教之益,不自中來,故雲外益。明聖人教導凡愚,心彌慧解,故雲愈有。惟教學者,理益精暢,故雲愈多爾。河上公曰:既以與人己愈有,既以為人施設德化,己愈有德化,己愈有德也。既以與人己愈多,既以財賄布施與人,己財益多,如日月之光,無有盡時也。嚴曰:無為之旨,盡以與人己益明,盡以與人己益壽矣。成疏:既以與人己愈有,既,盡也。為,施化也。言己所有道德,盡特教人,而無鄙吝,德彌高遠,故言愈有,此德施。既以與人己愈多,所有財寶,盡特施散,而果報彌廣,故雲愈多。此財施也。

第三總結上德,利物忘功。

天之道,利而不害。

禦疏:天道施生,長養萬物,利也。無所宰割,不害也。舉喻欲明聖人之道弘益爾。河上公曰:天生萬物愛育之,令長大無所傷害也。榮曰:天道施生利也,常善救人而不害也,爭由心起,為因事生,聖人無心,自然無事,事既無事,為亦無為。成疏:天然之道,生成萬物,利益弘多,有何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禦疏:聖人之道,凡所作為,而與物不爭者,聖人無所積滯,與人愈有,是以不爭爾。河上公曰:聖人法天,無所施為,化成事就,不與人爭功名,故能全其聖功也。成疏:聖人上德,法道虛通,施為至教,化被群品,謙以自牧,成功不居,推功於物,故言不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