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合喻,辯其勝劣。

萬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禦疏:此舉喻也。萬物草木氣聚而生,故枝葉敷榮而柔脆,氣竭而死,則條幹變衰而枯槁。前明有識,此舉無情,無情者以氣聚散為榮枯,有識者以道存亡為生死。河上公曰: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和氣存也。其死也枯槁,和氣去也。榮曰:無情之物有氣故生,無氣故死,是知有識之類,得道於焉柔弱,失道所以堅強也。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禦疏:此結前義也。言草木生則柔脆,死則堅強,則知人為堅強之行者,是入死之徒。為柔弱之行者,是出生之類。河上公曰:以其上二事觀之,知堅強者死,柔弱者生也。嚴曰:人之生也柔弱,為神在身,血氣流行,骨弱筋柔,動止屈伸,無不得也。及其死也,神去於身,形容桔槁,舌縮體伸,是堅強也。又曰:柔弱,嬰孩也,堅強,少壯也,血氣方剛,則衰老將至,骨枯筋急,食欲無味,死期不遠。強盛所致,柔弱者則日以強矣,人之既然,草木亦爾。榮日:結上有識無情,生死二理,各有徒類。成疏:徒,類也,是知行剛強者,乖於和理,故與死為類。行柔弱者,順於和氣,故與生為徒。此合喻也。

第三法瑜並陳,重結前義。

是以兵強則不勝,

禦注:見哀者勝,故知恃強者必敗也。禦疏:此下轉結前義也。用兵有言,以慈為主,故雲兵恃強則效,欲明人恃強則死爾。河上公曰:強大之兵,輕戰樂殺,毒流怨結,衆弱共一,強故不勝也。嚴曰:敵四應之兵以恃強,利人土壤,欲人財貨,夷人宗廟,喪人社稷,以顯其威,親之者死,事之者禍,生為天下病,死為天下利,衆弱四應,共為一強、故不勝也。榮曰: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不以德而固,乃恃兵為強,兵強暴於天下,好殺物之所惡,聚寡為衆,扶弱為強,反共攻之,則有不勝,是以木之強也,枝葉共生其上,柱之強也,梁棟鎮之於下,以斯曉喻,欲令務修德以柔弱,不飾兵以堅強。成疏:是以兵強不勝,木強則共,兵謂三毒六一根也。言人縱恣六情,強暴前境,而食取無厭者,必遭重殃大禍,故不勝也。譬如樹木粗強,故枝條共壓其上,亦猶梁棟宏壯,故椽瓦壓其上也。

木強則共。

禦注:木本強大,故處於下。技條柔弱,共生於上。蓋取柔弱在上,強梁者在下也。禦疏:雲木本強大,故處於下。枝條柔弱,共生於上。蓋取其柔弱者處上,強梁者在下,故下文雲。河上公曰:木強大,枝葉共生其上也。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禦疏:結上文木根本強大,即枝葉共生其止之義,欲明強梁之人,常在柔弱之下爾。河上公曰:興物造功,大木處下,小物處上,天道抑強扶弱,自然之效也。嚴曰:神明之道,小不載大,輕不載重,何則?強人為天下憂愁,強木處下,根本枯槁,此自明強人不得為王也。榮曰:生者人之所欣,柔弱者生之徒,豈非上耶。死者物之所慼,堅強者死之徒,寧非下耶。成疏:堅強之木居下,柔弱之條處上,故堅強之人居九幽之下,柔弱之士處三清之上也。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辯剛柔勝劣;以勸學人,故次此章,重明剛柔損益,以進修學。就此章內,義分三別,第一起譬喻略示高下,第二正說,廣明損益,第三舉聖,結成其義。

第一起譬喻,略示高下。

夫霄人無知,直語難曉;要資為喻,方可易明,天道虛無,非情可測,欲知其意,猶似張弓,高下得中,遠近必當,張衡妙衛,萬裏動於風烏,漢武仙才,三秋驚於雲雁,應時而赴,不爽其來,天道損於有餘,人道減於不足,天人反用,損益殊乖,豈知元炁氤氳,玄宗渺邈,中有真寂,陶甄厥興,不以人助天,不用心損道。搏風九萬,任大鵬之自飛,擊水三千,縱遊鯤之獨運。言之弓矢,皆獲般中,舉抑當途,無令越放。譬之簫也,弄玉拘浮雲而始吹,比之琴焉,姑蘇運流水而成曲。斯乃合心合理,可及可全;其唯有道之夫,方契幽玄之妙。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禦注:天道玄遠,非喻不明,故舉張弓以彰其用。禦疏:此法喻雙舉也。夫天道玄遠,非喻不明,故舉張弓以昭天德。張弓之法,具如下文。河上公曰:天道孔明,舉物類以為喻。榮曰:人事近而淺,麵之而不測其情,天道遠而深,仰之而豈觀其理,迷徒易曉,正道難明,故借彼張弓以之為喻。成疏: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者,猶喻也。自然之道,喻若張弓,舉下使高,抑高令下,高下調適,方始運箭。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

足者與之。

禦注:張弓如此,乃能命中,是猶天道虧盈益謙,欲令人君法天字人,故示抑高舉下之道。禦疏:夫弓之為用,當合村定體,令弛張調利。高者抑之,下者舉之者,為架箭之時準的也。有餘損之,不足與之者,為發矢之時遠近,如此則能命中矣。天道亦然,日月寒暑,一往一來,來則損其有餘,往者與其不足,則成歲功矣。人君者,當法於天道,抑強扶弱,損有利無,故舉虧盈益謙,欲令稱物平施爾。河上公曰:言張弓和調之如是乃可用。夫抑高舉下,損強益弱,天地之道。嚴曰:夫弓之為用也,必在調和,弦高急者,寬而緩之,弦弛下者,攝而上之。其餘者削而損之,其有不足者,補而益之。弦質相任,調和為常,故弓可用而矢可行。榮曰:用弓之道,高者恐過,故抑之令不高,下者不及,故舉之令不下,不高不下,中前期也。為國之者,損有餘之富,益不足之貧,貧被益而不貧,富經損而不富,中於為國之政也。太高恐於邈空,抑之令不空也。極下慮之滯有,舉之令不有也,不有不空,合於中道也。

第二正說,廣明損益。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成疏:傲慢有餘者,必招損敗,謙和不足者,與其福善,天道如是,故似張弓。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禦注:大道平施,哀多益寡,人則違天,翻損不足也。禦疏:此明人不能同天損益。注雲裒多益寡者,《易·謙卦》之詞也。河上公曰: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天之道損有餘而益謙,天常尚中和為上。人之道則不然,人道則與天道反也。損不足奉有餘,世俗之人,損貧以奉富,奪弱以益強也。榮曰: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釋天道以合喻。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言人為行,與天道反,未能損強益弱,而乃滅貧增富。成疏: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福善禍淫,自然之理,仍前生後,重起此文。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人間世道好行淫偽,趨世競物,違天背理,割損貧賤不足,供奉富貴之有餘。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禦注:誰能以己有餘,奉與天下之人不足者,獨有道爾。禦疏:孰,誰也。老君疾時不能同天道,下濟以恤於人,光大其德,故舉天道以勸雲,誰能用天之道,損其有餘,以賄奉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乃能然爾。河上公曰:言誰能居有餘位,自省爵祿以奉天下不足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之耳。榮曰:誰能法天道以為行,損盈益謙,有道之君,當能如此也。成疏:孰,誰也。言誰能有財德以施天下蒼生乎,唯當懷道之人獨能濟物,故下文雲聖人不積。而言奉者,示謙也。第三舉聖,結成其義。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禦注:聖人法天,稱物均施,施平於物,不恃其功也。禦疏:此引聖人以證上有道之義,恃猶矜恃也。聖人法天平施,德被於物,不見其功,故雲不恃。河上公曰:聖人為德施,不恃望其報。榮曰:是以聖人為而不恃,成功不處,斯不貴賢。聖人為德不賴其報,成物不處其功,所以爾者,欲隱其聖德,晦其賢才,上既如此,下自法之,爭名之患自除,尚賢之憐不作也。成疏:是以聖人為而不恃,成功不處,其不欲示賢爾。體道聖人常善救物,雖復財德兩施,而不恃其勞,有大至功,而成功不處者,意在揚謙退己,推功於物,韜光晦跡,不欲示見己之賢能也。

功成不處。

禦注:功成不處,其不欲見賢,聖人所以推功不處者,蓋不欲令物見其賢能也。禦疏:聖人知功成而處,天必損之,故雖道洽寰區,功濟天下,歸美名於群村,而不處其功勣爾。河上公曰:功成事就,不處其位。

其不欲見賢也。

禦注:聖人所以推功不處者,蓋不欲令物見其賢能。禦疏:此結釋不恃不處之意也。其不欲見賢者,聖人雖盛德內充,嘉聲外隱,所以不恃為,不處功者,正欲隱德晦名,不欲令物見其賢能爾,此亦損有餘之意也。河上公曰:不欲使人知已之賢,匿功不居。榮曰:畏天損有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