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言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接物運權,示真空之道,故次此章,即明所說之教,嘆物不能知。就此一章,文開二別,第一嘆至教甚易知,而凡不能解,第二舉聖人妙達,故外蔽內明。
第一嘆至教甚易知,而凡不能解。
《虞典》曰:道心惟微,微則易鑒,人心唯闇,闇則難明,服服流俗,琭琭名利,福輕如羽,不知載之於身,禍重如山,不知避之於己。凡迷傷量,信哉斯言,天下易行,無過正伕,不幹不預,無據無求。住心何有之鄉,縱誌洞庭之野,東西南北,盡豁達而無拘,幽夜天堂,並同途而總淨,閉目則赴於瓊圃,忘心則坐於玉虛,寂爾無陽於塵濛,知者何為而不易,豈得屈強其誌,荒唐佚遊,嗜肥膩於朝鋪;染色聲於愛著,心慵固執惡業斯生,淪於難舍之曹,不悟易行之教,被褐之聖,良所哀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禦注:老君雲:吾所說言契理,故易知,簡事故易行。禦疏:老君雲我所言者,以暢於理,理暢則言忘,故易知也。吾所事者,事於無事,簡事則無為,故易行也。河上公曰:老君言吾所言省而易知,約而易行也。嚴曰:聖人言不言之言,為不為之為,絕言之道,去心除意,止為之衍,去也與智,止術去行,歸於自然,群生得誌,以至長存,言易知,事易行。榮曰:聖人言教詞約理豐,昭然義見,易知也。抱一絕於多惑,無為斷於有累,故易行也。成疏:吾言即前章是也,所染非染,此則易知也。行無行相,甚易行也。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禦注:天下之人滯言而不悟,煩事而不約,故莫能知,莫能行也。禦疏:此嘆衆生不能了言無言,執言而滯教,惑於言教,故莫能知也。不能悟事無事,煩事而不約,迷於塵事,故莫能行也。河上公曰:惡柔弱,好剛強也。榮曰:凡情不遵於玄教,守愚未開於智慧,不識此道,莫能知也。迷淪有欲,弗習無為,棄正從邪,莫能行也。成疏:莫,無也,老君之言甚易知易行,而天下衆生昏迷愚鈍,無能知至言虛妙,依教而行者也。
言有宗,事有君。
禦注:言者在理,得理而忘言,故言以無言為宗。事者在功,功成而不宰,故事以無事為君爾。禦疏:此覆釋易知易行所由。宗,本也。君,主也。夫言者所以在理,得理而忘言,故言以不言而為宗本。事者所以在功,成功而遣事,以無事為君主。此豈不易知易行耶。河上公曰:我所言有宗祖根本,事有君臣上下,世人不知者,非我之無德,與我反。榮曰:宗,本也,君,主也。以道德為本,其實易知,以無為為主,其實易行。失本逐末者多矣,不體真宗,放情違性者衆焉,寧知君主舉衆並皆如此,故雲天下莫能知行也。成疏:言,經教也,君,天子也。言教雖廣,宗之者重玄,世事雖繁,統之者君主,舉此旨要,以表易知。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禦注:夫唯代人無了悟之知,是以不知我無言無事之教爾。禦疏:不我知,謂不知我也。夫唯代人迷惑,無了悟之知,封著名相,不能暢理,於事執事,於言滯言,是以不知吾教以無言無事之意。又解雲:老君言夫唯我所知,唯在無知,而天下之人用知求知,是以不知我也。河上公曰:夫唯世人無知,是我道德之暗昧,不見於外,窮極微妙,故無知。榮曰:物皆闇惑,內無一毫之鑒,故雲無知。迷理失道,外無萬境之智,故不吾知。成疏:不吾知,猶不知吾也。唯彼衆生無知頑鈍,故不能知我之至言也。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禦注:了知我忘知之意者希少,法則不言之教者至貴之爾。禦疏:希,少也。則,法也。老君言知我忘言契理之意者,至希少也。若能法則我言而行之者,則可尊貴矣。河上公曰:希,少也。唯達道乃能知我,故為貴之也。榮曰:役役之輩,所重者名,區區之徒,所愛者利。少能體道,故言知我者希。弱喪不歸,歸之由於正路,漂浪不反,反之入彼真源,道在則尊,法之為貴也。成疏:知我者希,凡情浮淺,蒙昧者多,體知聖教,甚自希少。則我者貴,則,法也。依我經教,則而行之,證於聖果,所以為貴。
第二舉聖人妙達,故外蔽內明。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禦注:被褐者,晦其外。懷玉者,明其內。故知我者希爾。禦疏:褐,裘也,賤者之服。襲裘褐者,所以蔽下之美衣也。玉者潔而潤,可以比德君子,言此者欲明聖人內心慧了,外狀如愚,以如愚之狀,故雲被褐,以慧了之心,故雲懷玉。河上公曰:被褐者薄外,懷玉者厚內也。匿寶藏德,不示人也。嚴曰:被褐者,薄其身,懷玉者,厚其神。榮曰:順俗同塵,外示粗服,被褐也。玄德無染,純白光生,懷玉也。成疏:知於聖言,則於聖教,解行具足,故成聖人。褐是野人之服,玉是珍貴之寶,外跡同塵,被褐也。內心虛靜,懷玉也。懷玉也,跡處俗而恒真,被褐也,心虛凝而接物也。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聖人知道,故外蔽內明,故次此章,明雖復能知,而多知無知相,就此一章,義分二別,第一明跡本本跡;顯應物隨機,第二明寂應應寂,彰聖心無累。
第一明跡本本跡,顯應物隨機。
夫閉門塞兌,大聖之洪規,檢欲慎微,先賢之令範,故周公廟復,黃金之口三緘,夫子庭中,白珪之言再復,季布見重於一諾,何曾奢至於萬錢,約則清恬,奢則詬厲,劉昆含道,答漢帝稱顯然,顏子庶幾,居孔門如愚昧,豈同轟轟盜蹠,遂利死於東陵,察察江充,讒毒亡於北獄,庚純相譏於市井,便遭大禍,孔光不洩於溫樹,方乃全軀。為者敗之,頃觀混沌之鑿,不知妙矣,必照敵器之箴,馬鉤百而致亡,鷄養全而勝矣,聖人成病,為我凡夫乎。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禦注:了法性空,本非知法,於知忘知,是德之上。不知知法,本性是空,不知強知,是行之病。禦疏:夫法性本空,而非知法,聖人悟此,不有取相之知,於知不著,故雲不知,是德之上,此釋悟也。不知知病者,言常俗之人不知知法本非真實,於此無知之理,強謂有知,有取著之縛,所以為行之病,此辮迷也。河上公曰:知不知,上,知道不言知,是乃德之上。不知知病,不知道言知,是乃德之病也。嚴曰:知而絕知,不困於知知,故不生,禍亂息矣。不知知而絕知,欲求於知,是病也。榮曰:慧徹空有,知通真俗,知也。所照之境,觸境皆空,能鑒之智,無智不寂,能所俱泯,境智同忘,不知也。照如無照,知如無知,此為上德也。不知強知,多知多失,傷身損命,是知之病。成疏:知不知,上,聖人妙契重玄,跡不乖本,洞忘虛寂,知則無知,至本虛凝,故稱為上。故《莊子》雲:知子之不知耶,日吾惡乎知之。不知知,病,自本降跡,無知而知,涉事救苦,故稱為病。
第二明寂應應寂,彰聖心無累。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