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我見者,無主宰中強作主宰之謂;人見,則待我而生;眾生見,即循情分別不能返照之謂;壽者見,不過貪生畏死之念也。用是觀之,則金剛經所說四見,實不在經,即在吾人周旋日用逆順之間,與佛何幹?雖然,若不是這瞿曇老漢曲折點破,則茫茫大塊終古不旦矣!
佛問須菩提曰:若人碎三千大千世界而為微塵眾,是微塵眾可謂多乎?須菩提曰:甚多!予以是知須菩提之意,以為不但多耳,諦觀而察之,誠乃有名無實;故曰: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複次,世界之意,亦有名無實耳;故曰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蓋微塵自無其體,必碎世界而有;世界亦無其體,必合微塵而成。故以世界觀塵,世現而塵不現;以微塵觀世,塵形而世不形。或計多碎相,則多碎相現;計一合相,則一合相現。多碎相即微塵之別名,一合相即世界之異稱耳。若當機頓了,多碎相與一合相,皆有名而無實,則一多之情,不待掃而自盡矣。一多之情既盡,則我固有之心光昭然現前矣!故曰,凡聖情盡,體露真常。又此情緣一而起,謂之一情;緣多而起,謂之多情;緣凡而起,謂之凡情;緣聖而起,謂之聖情。故一一多多凡凡聖聖,不過一情之橫計耳;又曰遍計,又曰前塵相想,又曰六塵緣影,皆此情之別名也。圭峰科此段義,謂證法界,有味乎哉!
夫有卷則有舒,有聚則有散,有合則有碎,此自然之理也。故如來呼須菩提而告之曰:若三千大千世界可碎而為微塵,是微塵眾果多耶少耶?須菩提承佛而言,曰甚多。夫碎大千世界而為微塵,以凡夫心量較之,則不勝其多矣;若如來所知,則不勝其少也。豈微塵多少之數如來不知,乃待須菩提定耶?蓋如來逆知一切眾生,雖根有鈍利之不同,而執世界為一合相,未始有不同者也。但利根眾生,一聞世界可碎而為微塵,則不待須菩提言多,微塵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然後悟世界必非一合相。奈鈍根眾生,須待須菩提密破其微塵多眾之執,然後知一合相,初本非世界,假眾微塵合而始成世界。世界既合微塵眾而始有者,則世界當一合相住時,住本無住,合本無合,豈待碎世界而為微塵眾,然後一合相始破哉!
又須菩提以為我與如來,碎世界而為微塵,合微塵而為世界,合合碎碎重疊翻騰,上根與中根,固已皆悟世界本無,合微塵而有,微塵亦無,碎世界而有,至此,則一多之執情,不待觀空然後破也。奈下根之難悟,所以須菩提複拈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顯告而曉之曰: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世界若是一合相,則如來往嚐又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此又何耶?如來與須菩提憫眾生執情之難破,味著此身,計為實有,委曲翻騰,而下根眾生執解未盡,故如來呼須菩提而再告之曰: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豈須菩提不知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待如來再告之而後曉耶?蓋如來借須菩提,而深責下根執現前之身,橫謂實有而味著也。
嗚呼!初碎世界而為微塵,征微塵而非有,微塵非有,則世界無體。故須菩提不先破一合相之執,而先破多微塵之執,蓋多微塵既破,則一合相之執不待破而破矣。何者?多為一體,多破,則一無體矣;一多情盡,則世界與微塵,皆清淨法界也,指何物為世界微塵耶?學者知此,則我如來父子翻騰剖析之苦心,方始知也。如果知之,則三千大千世界之堅初碎而為微塵,再合微塵而為世界,何異一紙卷舒,浮雲之聚散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