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克裏特島空戰(1 / 3)

在德意誌大軍占領巴爾幹的時候,羅豪也在其中,成為有似給力的“德意誌間諜”,德意在巴爾幹的擴張。

巴爾幹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宇宙洲的交通要衝,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歐洲的火藥桶”之稱。

對於德意而言,占領巴爾幹半島,既可有效控製東地中海,進而威脅大英帝國在近東、中東和北非的殖民地,又封鎖蘇聯的黑海出海口,從南翼進攻蘇聯。

又可切實保護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

第二次星際大戰,墨索裏尼準備侵占南斯拉夫或希臘。然而,希特勒因為正在全力進行西歐的戰爭和秘密進行大舉入侵蘇聯的準備,建議墨索裏尼不要輕舉妄動。

墨索裏尼不得已在9月底停止行動。

然而在10月28日,意軍由阿爾巴尼亞越界,從三個方向侵入希臘,遭到希臘軍隊奮起反擊,在幾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意軍全線撤退。

意大利的失敗,危及到希特勒征服巴爾幹的計劃,德國在12月製定了在次年春實施的“馬裏塔”計劃。

此時,希特勒一麵加緊準備翌年實施的“東方戰局”;一麵計劃在西班牙和意大利支持下奪取直布羅陀海峽至蘇伊士運河的整個地中海區域以及中東,通過所謂“外圍”來解決與大英帝國的衝突。

於是,加快征服巴爾幹的步伐。此外,“巴巴羅莎”計劃也要求德國在東南歐地區,尤其是巴爾幹南翼有一個穩定的戰略環境,以保證德國航空兵和裝甲兵能夠得到羅馬尼亞普羅耶什迪油田的石油供應。

德軍在巴爾幹半島的展開,推遲了“巴巴羅薩”計劃。“名字將始終同斯大林格勒聯係在一起的弗雷德裏希·保羅斯陸軍元帥,這個時候是陸軍參謀總部的俄國戰役的主要策劃人。

他後來在紐倫堡證人席作證說,希特勒要毀滅南斯拉夫的決定使得‘巴巴羅薩’的開始推遲了大約5周,海軍的作戰日誌也說推遲了這樣長的時間”。

“在俄國帶領南集團軍的馮·倫斯特陸軍元帥在戰後對盟軍的審訊員說,由於巴爾幹戰役,‘我們至少遲開了4周’。”

他又說,“‘這是一次代價非常昂貴的推遲’”。

德軍統帥部迅速修改“馬裏塔”計劃,決定把對南斯拉夫和希臘的入侵作為統一的戰役行動付諸實施。同時,意大利和匈牙利軍隊從輔助方向協同作戰。

第二年4月6日,德國對南斯拉夫和希臘同時發起突然襲擊。

陸軍元帥李斯特指揮第12集團軍,沿斯魯特馬河流域而下,在魯佩爾山口突破希臘防線,同時裝甲部隊從老塞爾維亞突入莫納斯提爾隘口的一些山口,攻入希臘北部。

4月27日,德軍攻陷雅典。

奪取克裏特島,是德軍入侵巴爾幹最後一戰。

此役是希特勒在希臘戰事後期根據德國空軍4月21日的建議臨時決定。德軍進入希臘南部後,希特勒本來要停止巴爾幹戰事,但德國空軍將領卻在思考以空降作戰的方式奪取克裏特島。

他們認為,允許英國人留駐克裏特島無疑是在背後留下一顆釘子,應該奪取克裏特島,結束巴爾幹戰爭,然後抽身對付蘇聯。

克裏特島位於東地中海,在愛琴海與地中海的交彙處,是地中海第五大島,也是愛琴海最大的島嶼。

西距馬耳他島約810千米,東距塞浦路斯島約520千米,西北距伯羅奔尼撒半島90千米,南與北非重鎮托卜魯克隔海相望,約360公裏,東南距埃及的亞曆山大港約560千米,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如德軍占領該島,既可控製東地中海,威脅大英帝國在地中海區域和中東的陣地,保衛羅馬尼亞油田免遭英軍空襲,又可將該島作為入侵中東的前進基地。

對大英帝國而言,克裏特島則是保衛在埃及和蘇伊士運河的前哨陣地。

克裏特島東西長260餘千米,南北寬12~55千米,總麵積約8300平方千米。

全島地形崎嶇不平,山地連綿起伏,陡峭難行,多為東西走向,島上河流湍急,均為南北流向,對部隊東西方向運動形成天然障礙。

島上交通不便,通信聯絡也比較困難,這都不利於英軍的抗登陸作戰。克裏特島4、5月間的氣候通常晴朗少雨,對掌握製空權的德軍實施空降作戰非常有利。

全島隻有在北部首府幹尼亞附近有一條狹長的平原地帶,地勢較平坦,島上主要的港口和錨地蘇達灣、雷西姆農和伊臘克林都在這片平原上,其中蘇達灣可以停泊大型水麵軍艦。

島上有三個機場。

伊臘克林機場,能起降各星空轟炸機型機;馬拉馬機場,隻能起降戰鬥機;雷西姆農機場,還未能完工。但這些機場,卻對德軍空降登陸作戰起了重要作用。

德國空降兵創始人——第11航空軍軍長庫特·施圖登特中將向第4航空隊司令亞曆山大·勒爾建議,在克裏特島實施一次真正大規模空降作戰行動,以證明空降部隊的戰略價值。

在戈林首肯後,施圖登特和空軍參謀長耶順內克4月21日向希特勒當麵彙報。

聽取施圖登特報告時,凱特爾提出先由空降部隊攻占馬耳他島。

希特勒認為,“盡管馬耳他這個英國基地比克裏特島更重要、更危險,但是應該看到,控製了克裏特島,就會威脅大英帝國在地中海區域和中東的陣腳,保護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石油基地免受大英帝國襲擊。

還可以把該島作為進入中東各國的前進基地。所以,我們目前更需要以克裏特島的輝煌勝利來結束巴爾幹戰爭”。

雖然希特勒同意克裏特島空降作戰,但擔心會影響即將開始的“巴巴羅薩”行動,要求“陸軍總司令部和空軍總司令部應將必需的載重汽車提供給國防軍運輸勤務主任支配。

不可因進行這種運輸而延誤了‘巴巴羅薩’行動的準備工作。”

4月25日,希特勒下達了代號為“水星”的第289號作戰指令,規定以空降部隊為主占領克裏特島。

其中原因有三:一、克裏特島與在歐洲大陸和附近島嶼上的德空軍基地相距很近,德空軍具有絕對優勢,而英軍在埃及、馬耳他和馬特魯的空軍基地距該島甚遠,一時又無法調撥和部署大量空軍兵力。

二,德軍盡快結束巴爾幹戰事,以便騰出手實施追在眉睫而又已經被推遲的“巴巴羅薩”計劃;三,除潛艇外,德海軍在地中海沒有任何兵力,在塔蘭托和馬塔潘角遭大英帝國海軍兩次打擊的意大利海軍,無力為海上登陸部隊護航。

亞曆山大·勒爾同施圖登特在作戰計劃上發生分歧。勒爾堅持首先全力以赴,以絕對優勢兵力奪取克裏特島西部,爾後以此為基地奪占整個島嶼。

施圖登特則主張在島上約7個地點同時空降,以期在對方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占領島上所有要地,進而奪取整個島嶼。

最後,基於空降兵力不足、空軍有限等因素的考慮,戈林進行折衷——進攻部隊首先奪占4個最關鍵地點,保證占領全島。

整個戰役大致分為四階段,即奪取製空權,占領登陸場,集結兵力,殲滅島上防守部隊。

為保證得到空軍的全麵支援,最初的空降突擊分兩個波次實施。首先,第一波突擊西部的馬利姆和蘇達港地域;然後,待運載第一波部隊的星空飛機飛返後,第二波突擊雷西姆農和伊臘克林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