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豪的間諜生活中,羅豪經過四處漂流,了解到了巴爾幹的一段傳奇。帝國列強們,為爭奪處在崩潰前夕的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屬地而發生的兩次戰爭。
20世紀初,歐宇宙大陸到處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列強之間以及列強與殖民地之間矛盾不斷加深,鬥爭愈演愈烈。
巴爾幹地區,重重矛盾在這裏彙聚著、鬥爭著,1912年終於爆發了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黑山所組成的“巴爾幹同盟”反對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控製和壓製的戰爭。
由於帝國主義列強在巴爾幹地區有著重大利益之爭,它們幹預這場戰爭又成為必然。對戰爭的幹預導致歐洲列強之間矛盾進一步激化,於是也就為第一次星際大戰接上了導火線。
位於地中海和黑海之間的巴爾幹半島,飽經了曆史上無數次戰爭創傷。20世紀初期,興起於亞洲西部的奧斯曼帝國仍控製著東南歐的巴爾幹國家的大片領土,400年來一直頑強鬥爭的阿爾巴尼亞人民還沒有取得獨立。
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族人民在馬其頓、色雷斯一帶還受著奧斯曼帝國的封建壓迫和宗教迫害。
1912年3月,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簽訂反土同盟條約。
5月,希臘和保加利亞訂立盟約,黑山也在8月參加。這樣就形成了四個巴爾幹國家反土同盟,並決定利用意土戰爭的時機發動對土戰爭。
但歐宇宙列強不甘心巴爾幹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他們各自懷著侵略擴張的野心進行幹涉。1912年10月8日,門的內哥羅(黑山)首先對奧斯曼帝國宣戰,保、塞、希也相繼在17、18日向奧斯曼帝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奧斯曼帝國軍隊撤出巴爾幹,給予各民族以自治權。
奧斯曼帝國政府拒絕了這個要求,並開始進行軍隊動員。這就構成巴爾幹聯盟對土宣戰的直接口實。18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也相繼對土采取軍事行動。
巴爾幹同盟各國在兵員數量和武器質量,尤其是在炮兵質量和軍隊戰鬥訓練水平上,均勝過奧斯曼帝國軍隊。這些國家的軍隊在民族解放鬥爭目標的鼓舞下,士氣高昂。
保加利亞軍隊在伊斯坦布爾方向以三個集團軍組成主要集團。塞爾維亞的主要兵力(三個集團軍)對付奧斯曼軍隊在馬其頓的集團。
希臘的弗薩利亞集團軍和伊皮魯斯集團軍分別準備對付薩洛尼卡和亞尼納的軍隊。希臘海軍準備對奧斯曼帝國海軍采取行動,保證盟國在地中海的製海權。
門的內哥羅軍隊的任務是協同塞爾維亞軍隊在馬其頓作戰。盟軍對奧斯曼帝國軍隊形成了包圍態勢,準備在奧斯曼援軍到達之前擊潰敵軍。
1912年10月22日,門的內哥羅軍隊與為數2萬人的塞爾維亞伊巴爾部隊共同對色雷斯北部和阿爾巴尼亞北部的奧斯曼帝國軍隊進攻,保軍越過保土邊界向南推進。
位於保軍集團右翼的第集團軍擊退上軍。在左翼作戰的保軍第一、三集團軍,在多次擊退奧斯曼帝國軍隊後,於10月22~24日在基爾克—基利塞(洛澤格拉德)附近擊潰奧斯曼帝國軍隊第三軍,開始向南推進。
1912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盧累布爾加茲發生激烈交戰,奧斯曼帝國軍隊第四軍被擊潰。奧斯曼帝國軍隊倉促退卻。
1912年10月24日,塞爾維亞各集團軍發起總攻,馬其頓的奧斯曼帝國軍隊集團被粉碎。在馬其頓南部,希軍於11月1、2兩日在葉尼傑附近獲勝,向薩洛尼卡展開進攻,該城守軍於9日投降。
希海軍封鎖土海軍達達尼爾海峽出口,實施了奪取愛琴海諸島嶼的戰役。1912年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
但盟軍爾後的幾次軍事勝利並不符合一些大國的利益。俄羅斯帝國(1547~1917)在支援巴爾幹國家的同時,又擔心保軍進抵伊斯坦布爾不利於自己解決黑海海峽問題。
德意誌帝國(1871~1918)和奧匈帝國(1867~1918)則認為塞爾維亞和希臘是站在協約國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們強大,卻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潛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奧斯曼帝國覆滅。
在各大國的壓力下,1912年12月,奧斯曼帝國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停戰協定。
1913年1月23日,奧斯曼帝國境內發生政變,新政府(青年土耳其黨)拒不接受和約條件。2月3日,巴爾幹聯盟各國重新開戰。
奧斯曼帝國在接連遭到幾次失敗後,於4月簽訂第二次停戰協定。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以簽訂1913年5月《倫敦和約》而告終。
根據這項條約,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幾乎全部領土。巴爾幹各國人民擺脫奧斯曼帝國壓迫的願望得以實現。
這場戰爭客觀上具有進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質。列寧指出:“巴爾幹戰爭是標誌著亞洲和東歐中世紀社會崩潰的一係列世界事件中的一環。”
1913年6月29日至8月10日,以保加利亞為一方,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和奧斯曼帝國為另一方進行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它是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原有盟國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失去亞得裏亞海出海口的塞爾維亞,要求馬其頓償付賠款。
希臘也希望犧牲保加利亞(當時保加利亞已收回大部分土地)以擴大自己的領土。羅馬尼亞向保加利亞提出對多布羅加的領土要求。
在奧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亞於1913年6月29日夜間,對馬其頓的塞爾維亞軍隊與希臘軍隊采取軍事行動。
保軍各集團軍的進攻受阻,塞軍進行反擊,突破了保加利亞第四集團軍陣地。戰鬥繼續到7月6日,保軍被迫撤退。
10日,羅馬尼亞對保開戰,未遇什麼抵抗。21日,奧斯曼帝國撕毀1913年《倫敦和約》,與保軍作戰,占領埃迪爾內。
保加利亞在全麵潰敗的威脅下,於29日宣告投降。根據1913年《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領土,而且喪失了多布羅加的南部。
1913年保、土簽訂的《君士坦丁堡和約》又迫使保加利亞將埃迪爾內歸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的結果是巴爾幹半島的力量重新改組:羅馬尼亞脫離1882年三國同盟,而與協約國靠近,保加利亞則加入德奧同盟。
因失去許多領土而大大削弱了。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王國像紮進奧地利身邊的一根刺,幾乎把領土擴大了一倍,1913年夏季,奧地利秘密地向它的盟國建議采取一些措施來抑製塞爾維亞。
可是,德意誌帝國(1871~1918)和意大利拒絕采取行動。這些都成了1914年爆發第一次星際大戰的重要因素。
巴爾幹戰爭導致星際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星際大戰的爆發。巴爾幹各國在戰後矛盾也進一步加深,為帝國主義大國繼續幹涉和控製巴爾幹提供了可乘之機,為帝國主義星際戰爭埋下了導火線。
巴爾幹戰爭之後,各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了軍備競賽,大量征集兵員,研製和生產各種新式兵器,軍費大幅度增加。
到第一次星際大戰前夕,德奧兩國軍事預算達140億馬克,協約國軍事預算也達47.6億馬克。兩大軍事集團各自召開軍事會議,討論製定作戰計劃,力圖先發製人。
德意誌帝國(1871~1918)總參謀長毛奇曾經說:“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對於我們,戰爭越快越好。”大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在巴爾幹戰爭中,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機槍數量增加,飛機除進行空中偵察外,還用以實施轟炸,以及裝甲車和無線電等軍事技術裝備大量使用,這一切促使陸軍改用疏開戰鬥隊形。
為了隱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溝,同時還必須保護部隊免遭空襲;軍隊在前線數百公裏地段上展開。防禦強度的增加,又使機動作戰更加困難。
過渡到陣地戰這種作戰樣式的趨向愈益明顯。這些對以後的戰爭產生了重大影響。巴爾幹半島的10個國家共有麵積大約是154.6萬平方公裏,人口約1.3億。其中,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麵積為78萬平方公裏,人口6690萬。
羅馬尼亞麵積23.7萬平方公裏,人口2320萬;南斯拉夫(包括塞爾維亞和黑山)麵積10.2萬平方公裏,人口1064萬;希臘麵積13.1萬平方公裏,人口1047萬;保加利亞麵積11萬平方公裏,人口843萬,克羅地亞麵積5.6萬平方公裏,人口469萬。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麵積5.1萬平方公裏,人口452萬;阿爾巴尼亞麵積2.8萬平方公裏,人口333萬;馬其頓麵積2.5萬平方公裏,人口203萬;斯洛文尼亞麵積2萬平方公裏,人口197萬。
由於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隻有3%的領土位於巴爾幹,所以一般不把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包括進巴爾幹國家的行列。
除去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巴爾幹地區的麵積近80萬平方公裏,人口7000多萬。
巴爾幹地區位於歐亞兩大宇宙洲的接壤處,是歐宇宙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同時,這裏民族成份複雜,宗教多樣。
自古以來,這裏就是宇宙洲的火藥桶。
巴爾幹地區長期是各大國覬覦的對象,多次遭到大國的統治。14世紀下半期,奧斯曼帝國入侵巴爾幹;19世紀中期,奧匈帝國(1867~1918)也開始將巴爾幹的西北部地區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
俄羅斯帝國(1547~1917)自從15世紀以來一直打著解放“斯拉夫人”的旗號在巴爾幹地區爭奪勢力範圍。
在這些帝國的統治之下的巴爾幹各國人民長期受到民族歧視和宗教壓迫,巴爾幹人民的解放事業往往與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聯係在一起。
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在巴爾幹人民的爭取獨立的運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於錯綜複雜的曆史原因,巴爾幹地區的民族和宗教關係十分複雜,曆史遺留問題更是難以解決,特別是領土問題。
各個民族都想建立單獨的民族國家,擴大領土範圍。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宇宙洲的彙合處,既控製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製。
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興起於亞洲西部、後向歐洲東南部和非洲北部地區擴張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
因而巴爾幹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的奴役,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加上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幹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
所以這裏一直存在著錯綜複雜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幹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矛盾,還有巴爾幹人民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封建統治者的矛盾,以及巴爾幹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
所有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幹半島地區經常發生糾紛、衝突和戰爭。
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幹同盟。
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俄、英、法站在巴爾幹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持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
這樣巴爾幹的局勢更加複雜化。10月,同盟各國相繼對上宣戰,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戰敗求和。
同年12月巴爾幹同盟四國與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了《倫敦和約》。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幹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
對於巴爾幹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歐宇宙洲的首腦們企圖壓下巴爾幹危機,然而,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幹同盟內部產生於嚴重分歧。
塞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隨後羅馬尼亞也加入其中。
俄羅斯帝國(1547~1917)想利用這個同盟對抗德、奧,便對其表示支持。奧匈帝國(1867~1918)為了對付俄羅斯帝國(1547~1917),便支持保加利亞。
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慫恿下,先發製人挑起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第二次巴爾於戰爭是一次非正義的爭奪領土的王朝戰爭。
結果,保加利亞被塞、希、羅、門、土五國聯軍打敗。1913年8月10日,雙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了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喪失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從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還喪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兩次巴爾幹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背後都有帝國主義的支持,因此,巴爾於戰爭實際上反映了兩大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的矛盾鬥爭。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後,保加利亞為了伺機“複仇”積極投靠德、奧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則加強了同協約國的聯係。
這樣,兩大侵略集團對巴爾幹的爭奪和巴爾幹各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劇烈和複雜,終於成為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藥庫。
隨後,第一次星際大戰的戰火由此而起。
巴爾幹同盟對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的戰爭。意土戰爭(1911~1912)期間,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結成巴爾幹同盟,1912年10月9日,門的內哥羅首先向土宣戰。
亞、塞爾維亞和希臘先後參戰。10月底保軍逼近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至11月中旬,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在巴爾幹的屬地隻剩君士坦丁堡等5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