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巴爾幹傳奇(3 / 3)

7萬阿爾巴尼亞人被遣往埃皮爾,26.5萬希臘人被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驅逐出境,10萬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人也不得不從希臘移到小亞細亞。

兩次巴爾幹戰爭不僅未能解決巴爾幹諸國間舊的矛盾,而且還增加了它們的新矛盾。馬其頓被幾國瓜分並未取得當地人民的同意。

羅馬尼亞占領南多布羅加也決非當地人民的意願;保加利亞對希臘和塞爾維亞版圖的成倍擴大而極為不滿,曾多次表示要修改《布加勒斯特條約》。

新的矛盾和利益衝突促使巴爾幹諸國的力量重新組合,即原來的巴爾幹同盟不複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兩個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集團與保加利亞、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集團。

這兩個集團的背後又分別由協約國和同盟國的勢力支持著。

巴爾幹戰爭增加了帝國主義列強內部的磨擦。各大國在巴爾幹的經濟利益和勢力範圍決定著各自的政治態度,在具體問題上明爭暗鬥,但為了各自集團的戰略利益,互相又有所讓步。

這些暫時的讓步雖沒有引發歐洲的大戰,但卻加深了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的敵視和對立,刺激了普遍的擴軍備戰。

特別是協約國支持的塞爾維亞,由於它在2次巴爾幹戰爭中是最大的贏家,領土擴大1倍,人口由300萬增加到近450萬,勢力和影響進一步擴大,這對德意誌帝國(1871~1918)和奧匈帝國(1867~1918)的擴張計劃構成了嚴重威脅。

因此,奧匈多次宣稱要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這就使得巴爾幹地區成了新的星際大戰的火藥庫。

在軍事學術上,巴爾幹戰爭的作戰方法發生了一些變化。火炮射程和射速的提高,機槍數量的增加(盟軍有474挺,奧斯曼帝國軍隊有556挺),飛機、裝甲車和無線電等新式武器和技術裝備的使用,使得地麵部隊經常采用疏開戰鬥隊形。

充分利用塹壕加強隱蔽,並注意了防空。在巴爾幹戰爭中,進攻一方善於實施機動作戰,向心突擊和迂回包圍,這對導致作戰的勝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這次戰爭還為多國部隊聯合作戰和加強盟軍的戰略協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912年至1913年,圍繞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在巴爾幹的屬地問題接連爆發了兩次巴爾幹戰爭。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是巴爾幹同盟反對土爾其的戰爭。1911年意大利與土爾其之間戰爭的爆發促成了巴爾幹各國反土力量的聯合。

1912年3月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建立反土同盟,隨後希臘和門的內哥羅也相繼加入,巴爾幹同盟形成。1912年10月9日因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拒絕給予馬其頓和色雷斯自治,門的內哥羅首先對土作戰,10月17日至18日,塞、保、希也先後參加對土戰爭。

致使奧斯曼帝國軍隊三麵受敵,節節敗退。12月3日土與保、塞、門三國達成停火協議。後因土政府拒絕議和條件,1913年2月3日戰火重起,同盟軍接連奪得亞尼納、亞得裏亞堡和斯庫台,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被迫求和。

5月30日在歐洲列強斡旋下,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與巴爾幹同盟四國簽訂《倫敦和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喪失了除君士坦丁堡及色雷斯一小部分以外的全部歐洲領地。

阿爾巴尼亞獲得獨立。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束了土在巴爾幹半島長達500年的統治。

然而《倫敦和約》墨跡未幹,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已經爆發。

這是由巴爾幹同盟各國為爭奪領土而引起的王朝戰爭。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束後,巴爾幹各統治集團在分配戰果時發生爭吵。

塞爾維亞因未得到亞得裏亞出海口,要求獲利最多的保加利亞割讓一部分馬其頓領土作為補償。希臘要求占有馬其頓南部和西色雷斯,羅馬尼亞也希望占有南多布羅加。

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帝國主義集團也插手其間。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和希臘簽訂《反保同盟》,隨之羅馬尼亞加入同盟。

6月29日保加利亞軍隊對駐紮在馬其頓的塞、希軍隊突然發起進攻,拉開戰爭序幕,不久門的內哥羅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參加塞、希、羅一方對保作戰。

保軍四麵受擊,接連受挫。7月末塞、希、羅軍隊兵臨保首都索非亞城下,保加利亞被迫求和。1913年8月10日保、塞、門、希、羅五國在布加勒斯特簽訂和約,保加利亞喪失其在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及南多布羅加。

以後,根據《保土條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299~1922)又重占亞得裏亞堡。至此,巴爾幹戰爭結束。

兩次巴爾幹戰爭推動了波斯尼亞人和黑塞哥維納境內的民族解放運動。他們要求擺脫中歐地區的奧匈帝國(1867~1918)統治,與塞爾維亞合並,建立大塞爾維亞國家。

而位於東歐地區的俄羅斯帝國(1547~1917)出於侵略目的,對這些要求予以支持。奧匈帝國(1867~1918)則堅決反對塞爾維亞的擴大,還力圖吞並塞爾維亞。

這得到了德意誌帝國(1871~1918)的支持。而奧塞兩國的衝突又勢必引起奧俄衝突乃至同盟國與協約國的衝突。

兩大帝國主義集團在巴爾幹角逐爭鬥,使其成為歐洲的火藥庫。《布加勒斯特和約》簽訂不到一年,規模空前的第一次星際大戰因巴爾幹問題而突然爆發。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之後,奧斯曼帝國在歐領土被占去了一大部分,隻能保留伊斯坦布爾等少量東南方地區,巴爾幹同盟等戰勝國在倫敦召開和會,商討對占有領土的利益瓜分。

但是,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就馬其頓的統治權產生分歧。

保加利亞認為與奧斯曼帝國作戰中他們出力最多,所以希望能多分土地,保加利亞國內傾向占領整個馬其頓,因此無法和塞爾維亞談攏。

而塞爾維亞由於未得到通往亞得裏亞海的出海口,要求得地最多的保加利亞劃出馬其頓的一部分作為補償;希臘要求占有馬其頓的南部和西色雷斯;未參加同盟的羅馬尼亞則要求占有南多布羅加。

《倫敦和約》簽訂後,因奧斯曼帝國的失敗,奧匈帝國和德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地位大大地削弱了。它們原希望在與俄國交戰時能夠得到奧斯曼帝國的幫助,而現在一旦同俄國交戰,巴爾幹同盟嚴重地威脅著奧匈的後方。

所以德國和奧匈帝國利用巴爾幹同盟內部為瓜分奧斯曼帝國占領地不均所產生的矛盾,極力煽動保加利亞反對其他盟國。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和希臘秘密訂立反保同盟,羅馬尼亞隨即加入。保加利亞方麵,奧匈答應給予貸款,並保證它的領土完整。

1913年6月29日,在德奧的煽動下,自恃強大的保加利亞先發製人,突然向塞爾維亞和希臘發動進攻。不久,羅馬尼亞和門的內哥羅兩國相繼參戰,加入塞爾維亞一方。

而奧斯曼帝國也欲乘機收複失地,於7月16日向保加利亞發動進攻。保軍屢攻受挫,全線敗退。奧匈帝國曾準備進攻塞爾維亞,來援助保加利亞。

但德國考慮到發動一場星際大戰的軍事準備尚未完成,拒絕支持奧匈的軍事行動。這樣,保加利亞就完全被孤立了。

7月29日,在四麵受敵的困境下,保加利亞國王斐迪南一世被迫求和。

8月10日保加利亞與塞、希、門、羅四國簽訂《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被迫同意馬其頓由塞爾維亞、希臘瓜分,塞爾維亞得到了華達馬其頓,包括今天的比托拉和科索沃等地。

希臘得到了愛琴海馬其頓,其範圍包括了今天的塞薩洛尼基及馬其頓南部(包括薩洛尼卡)、色雷斯西部和克裏特島;戰敗國保加利亞,則得到皮林馬其頓,但保加利亞在戰爭中失掉了在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大部份所得的土地。

將色雷斯的大部分割讓給希臘,南多布羅加割讓給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也分得少量領土;羅馬尼亞則得到了北多布羅加。

9月29日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帝國簽訂《伊斯坦布爾條約》,將東色雷斯和亞得裏亞堡交還給奧斯曼帝國。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不但沒有解決巴爾幹半島的矛盾,反而促使矛盾更加尖銳化。在布加勒斯特和約的基礎上,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羅馬尼亞、希臘站到了協約國一方。

而抱著複仇計劃的保加利亞和德奧同盟國集團接近起來,後來在第一次星際大戰中與奧斯曼帝國加入到同盟國一方。

戰爭中,由於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飛機、裝甲車、無線電)的使用,作戰方法也有新的變化:戰鬥隊形更加疏開;軍隊行動更注意隱蔽。

進攻多采取機動作戰和迂回包圍;防禦多采取陣地作戰。

經過這次戰爭,塞爾維亞實力大為增強,阻礙了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而巴爾幹戰爭推動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民族解放運動。

兩地人民要求擺脫奧匈的統治與塞爾維亞合並,必然引起奧塞之間的衝突,同時俄國則借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幹半島事務,奧塞衝突不可避免地要導致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集團的軍事衝突。

致使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星際大戰的爆發。

巴爾幹在第二次星際大戰中,法西斯聯盟(德、意、匈)的國家為奪取南斯拉夫和希臘而采取的作戰行動。

巴爾幹戰役的目的在於建立進攻蘇聯的南方戰略基地和保障地中海區域的戰役實施。德國軍政當局早在年底,即意大利軍隊在希臘作戰失利之後就已製定了奪取希臘的計劃。

在準備這次進攻時德軍最初指望南斯拉夫會俯首聽命,並企圖將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拉入法西斯聯盟。3月23日在南斯拉夫發生的國家政變使他們改變了這些計劃。

新政府迫於人民群眾的壓力拒絕與德國結盟,而在1941年4月5日與蘇聯簽訂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於是德國軍政當局向其武裝力量下達摧毀南斯拉夫的任務。

現在對南斯拉夫和希臘的軍事行動計劃已作為一個戰役計劃擬定出來了。為了實施這一戰役,動用了第12(司令為李斯特元帥)、第2集團軍(司令為魏克斯上將)和第1坦克群(並企圖將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拉入法西斯聯盟。

意、匈軍隊在輔助方向作戰。為了侵略巴爾幹國家,德國及其盟國動用80多個師、2000多架飛機、近2000輛坦克。

德軍處於包圍南斯拉夫和希臘軍隊的有利態勢。德軍的任務是: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和奧地利境內實施多路向心突擊,侵入南斯拉夫,分割並消滅南斯拉夫武裝力量。

同時,開始入侵希臘,奪取薩洛尼卡並向拉裏薩方向進攻。共32個師,其中有10個坦克師),1500多架飛機(第4航空隊和空軍第8軍)。

意、匈軍隊在輔助方向作戰。為了侵略巴爾幹國家,德國及其盟國動用80多個師、2000多架飛機、近2000輛坦克。

航空兵應對貝爾格萊德實施突擊,摧毀南斯拉夫的機場,破壞鐵路交通,從而打破其戰爭動員計劃。南斯拉夫和希臘對抗擊這一侵略沒有準備。

南斯拉夫的軍事計劃不適應新的戰略形勢。它的軍隊僅開始戰略展開。這支軍隊共有28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和32個獨立團(動員不充分、技術裝備很差),以及110輛坦克和416架陳舊的飛機。

希臘軍隊的基本兵力(15個步兵師)當時正在意希戰場(阿爾巴尼亞)作戰。航空兵應對貝爾格萊德實施突擊,摧毀南斯拉夫的機場,破壞鐵路交通,從而打破其戰爭動員計劃。

它的軍隊僅開始戰略展開。希臘軍隊的基本兵力(15個步兵師)當時正在意希戰場(阿爾巴尼亞)作戰。為了反擊法西斯德國的進犯,希軍指揮部隻能抽調6個師。

3月,6萬多大英帝國遠征軍(1個坦克旅、1個澳大利亞師和1個新西蘭師)和為數不多的英國航空兵(9個中隊)的到來,沒能從根本上改善希臘軍隊的態勢。

南斯拉夫軍隊同希英聯軍協同作戰的協議也未能達成。

德軍對南斯拉夫的入侵是1941年4月5日夜開始的。德意航空兵對南斯拉夫各機場、貝爾格萊德和其它城市實施突擊。

南斯拉夫軍隊同希英聯軍協同作戰的協議也未能達成。

德軍對南斯拉夫的入侵是1941年4月5日夜開始的。德意航空兵對南斯拉夫各機場、貝爾格萊德和其它城市實施突擊。

德軍第12集團軍各師在3個地段越過保、南邊境。德軍坦克部隊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在進攻的第一天就推進30—50公裏。

4月7日南斯拉夫軍隊在馬爾頓被擊潰,德軍占領斯科普裏、什季普、韋列斯。4月8—10日德軍繼續南進。

同時,在4月8日,德軍第1坦克群的各師從索非亞西部地區向尼什實施突擊。德軍坦克部隊3天內向前推進幾乎200公裏,並從南威脅貝爾格萊德。

4月10日南斯拉夫發生的政治事件(民族主義集團領導人的叛變分裂活動)使克羅裏亞和斯洛文尼亞境內的抵抗停止了德軍坦克部隊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在進攻的第一天就推進30—50公裏。

同4月11日意匈軍隊發起進攻。4月13日德軍在貝爾格萊德地區彙師,並攻占該城。4月15日南軍停止抵抗。4月17日簽訂南軍無條件投降書。

在與南斯拉夫作戰的同時,德國第12集團軍左翼(6個師,其中包括1個坦克師)於4月6日向希臘軍隊發起進攻。

4月9日,德軍占領薩洛尼卡,希臘“東馬其頓”集團軍投降。德軍繼續南進,對英希聯軍中央集群造成包圍的威脅,並對意希戰場上希軍後方造成威脅。

4月12日希軍指揮部開始從阿爾巴尼亞向國內撤軍。意軍(22個師)跟蹤追擊。軍事上的失利在希臘統治集團和希軍領導人員內部引起危機。

4月23日簽訂希軍投降書。4月27日德軍進占雅典。4月29日日終前進抵伯羅奔尼撒半島南端。損失近1.2萬人的不列顛遠征軍,毀掉重武器和運輸工具,經海路撤往克裏特島。

巴爾幹戰役的最後階段是克裏特島空降戰。

www.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