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泥河灣”的名稱是如何得來的?
在桑幹河畔的陽原縣化稍營鎮有個小村子叫泥河灣村,清朝時建村,具體年代不詳。村民分趙、李、陳、常四大姓氏,全村不足百戶人家。因其位於著名的桑幹河北側河水緩流之處,時常形成大片河灣淤泥地而得此村名。1921年法國神甫文森特在泥河灣教堂主持教務,將在泥河灣村附近發現的古生物化石送給古生物學家桑誌華,促使其到泥河灣地區考察。1923年,英國地質學家巴爾博來到泥河灣村附近考察,將分布於小渡口村東的河湖相沉層積劃為“泥河灣層”。1930年,德日進、皮孚陀所著《泥河灣哺乳動物化石》一書,記錄了泥河灣村附近發現6大類、30餘種哺乳動物化石,其中桑氏狗、納瑪象、長鼻三趾馬等,代表了第四紀初期的屬種,被稱為“泥河灣動物群”,從此“泥河灣”不再是村落之名,而成為具有地層學、考古學意義的專用科學術語,越傳越廣,享譽世界。
39.什麼是泥河灣盆地?
泥河灣地區200萬年前是一個大湖,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湖底抬升,導致湖水泄盡,形成一個盆地,稱為泥河灣盆地,過去也稱桑幹河盆地或桑幹河及其支流壺流河河穀,地域包括河北省張家口市的陽原縣和蔚縣部分、山西省大同市的城區、大同縣、陽高縣、應縣、渾源縣和廣靈縣,以及朔州市城區、山陰縣和懷仁縣部分,麵積達9000平方公裏。桑幹河從西南向東北蜿蜒流過,貫穿整個泥河灣盆地。盆地裏晚新生代地層發育,特別是河流相沉積厚達1000多米,由厚度不等的黏土、粉砂、砂、礫石相互重疊組成,各層顏色差異明顯,呈灰色、黃綠色、黃褐色等。
40.泥河灣地區地貌特征有哪些?
據科學考證,從四五百萬年前,一直到數萬年前,泥河灣盆地是一個大湖,稱為泥河灣古湖或“大同湖”。湖泊四麵環山,湖岸上是草原和高聳的山峰。後來湖水流盡,演變成盆地,由於受水流等自然因素影響,區內地形演變成台地、河穀、階地、衝溝、潛洞、落水洞、土墩、土柱、土橋、斷層崖等。
41.泥河灣地區自第四紀以來大體上經曆了怎樣的氣候變化?
通過植物孢粉分析,泥河灣地區250萬至200萬年前氣候較幹冷,200萬年至80萬年前由前期較冷濕的環境轉變為溫暖的溫帶氣候,而且有的時段可能達到亞熱帶的氣候條件。泥河灣地區現代氣候特點為東亞大陸性半幹旱季風氣候,特點是春季幹旱,夏季溫和,秋涼氣爽,冬季寒冷,降水少,幹燥、幹旱年份多。
42.泥河灣因何聞名中外?
泥河灣擁有著第四紀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積的標準地層,地層中蘊藏著二、三百萬年以來地球演化、氣候變化、古生物及人類進化曆史的異常豐富的科學信息,並且已出土了數量可觀、種類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和眾多的、連續無斷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遺跡,這些預示著其極有可能是東方人類的起源地。因此,其於二十世紀中期就已經聞名中外了。
43.什麼是“泥河灣層”?
泥河灣層是廣泛存在於泥河灣盆地內一套位於三趾馬紅土層上和黃土堆積之下的一套河湖相地層。其地層在泥河灣村西南6公裏的小渡口附近出露較好,由灰、黃、綠等色的黏土、粉沙、沙礫石組成,地層層層疊疊,蔚為壯觀。1923年,英國地質學家巴爾博來到泥河灣村附近考察,將分布於小渡口村東的河湖相沉層積命名為“泥河灣層”。
44.泥河灣層屬於哪個地質年代?
泥河灣層廣泛存在於泥河灣盆地,已知厚度至少1274米,形成在新生代的上新世和第四紀的更新世以及全新世,一直到數千年前的沉積。
45.對泥河灣地層的研究開始於何年代?
1924年,英國地質學家巴爾博通過研究首先將分布於泥河灣一帶的河湖相沉積物命名為“泥河灣層”。
1927年,英國巴爾博、法國的桑誌華和德日進在《中國地質會誌》報道了泥河灣層中發現的泥河灣動物群。
1930年,德日進、皮孚陀發表的《泥河灣哺乳動物化石》專集,是研究中國乃至世界第三紀至第四紀地質研究和哺乳動物化石研究工作的必讀之書。
由此可見,對泥河灣地層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
46.泥河灣地層何時成為國際公認的標準地層?
1948年第18屆國際地質大會建議把歐洲的維拉弗朗動物群及其相應陸相地層作為第四紀早更新世的代表,中國泥河灣動物群與維拉弗朗動物群相似,因此兩個地層可以進行對比。1954年,“泥河灣層”就作為與維拉弗朗組時代相當的中國北方第四紀早期的標準地層。
47.什麼是岑家灣台地?
岑家灣台地,由巴爾博、桑誌華和德日進於1927年命名,指的是在泥河灣村南發育在桑幹河右岸的台地,由“泥河灣層”和黃土構成,它是泥河灣盆地古湖消失過程中,盆地底麵遭受桑幹河侵蝕切割而成。台地高出桑幹河120~18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