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泥河灣相關的地質學、古生物學、考古學知識(2)(1 / 3)

有的學者特別強調農業起源的意義,認為它才是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征,或者說是新石器時代革命的主要內容。世界各地這一時代的發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在農業產生後的很長一段時期裏沒有陶器,因而被稱為前陶新石器時代或無陶新石器時代;有的地方在1萬多年以前就已出現陶器,卻遲遲沒有農業的痕跡,甚至磨製石器也很不發達。所以3個特征不完全齊備也可稱新石器時代。20.我國舊石器文化早中晚期的代表地各在哪裏?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經過了將近一個世紀曆程,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目前發現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除了晚期之末出現的細石器外,整個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不論類型還是生產技術迄今尚未分辨出本質不同。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類似於奧杜維文化的類型,似乎沒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可以用泥河灣文化和北京人文化作為代表。中國早更新世舊石器遺址目前報道有46處,其中在泥河灣盆地東端的河北省陽原縣境內東穀坨村一帶就發現了40處。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發現的丁村文化和山西陽高許家窯村與河北陽原侯家窯村之間發現的許家窯-侯家窯人文化作為代表,但石製品與早期的類型和加工技術不存在本質區別,其分期隻能依據地層古生物和年代測定來判定。

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其文化傳統隻有到末期,才出現了以壓製技術或間接打擊技術生產的細石葉及其剝落細石葉的細石核。此期間中國的遺址分布普遍,文化遺物相當豐富。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重要的代表有:薩拉烏蘇河、峙峪、小南海、下川、富林等。

21.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是如何分類的?

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考古學家們劃分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等,完全是從法國早期研究推廣而來的,微痕分析證明,未經人再加工的石片有的具有使用痕跡,而經人加工的器物有的卻不存在使用痕跡。可見石製品的生產目的,可能不隻是為了切割和砍砸,或許還有撓癢癢、處理排泄物、奉承首領和向異性示愛等。

22.什麼是舊石器遺址?

舊石器時代的遺址是遠古人類活動留下來的痕跡之一。考古記錄表明,舊石器時代的人以采集和漁獵為生,他們以群體為單位在各自相對固定的領地裏,在飲食資源的驅動下時分時合,多種多樣的活動派生出不同類型遺址。同時,古人類遺址的性質與群體的大小、活動目的和環境條件密切相關。按照活動行為和時間、自然環境與群體大小,遺址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居住遺址、夜宿營地、石料采集場、石器加工場、打獵和采集場地、狩獵隱蔽哨所、食物加工作坊、禮儀地點、聚集場所等遺址。

23.什麼是居住和夜宿營地遺址?

居住遺址是整個群體的大本營,由男女老少組成各不相同的社會單位在這裏生活超過一個星期或更長時間。人們在這裏休息,製作和消耗食物、製造和修理生產與生活用品,還進行其他有關年齡、性別和特殊行為的常規活動。遺址中遺留豐富的有機物,其數量和類型反映古人類群體的規模和棲息狀況。

夜宿營地是小群體在為大集體搜尋食物期間經常占據的地方。其他遺址是一些具有特別用途的專門化營地,包括石料采集場、石器加工場、打獵和采集場地、狩獵隱蔽哨所、食物加工作坊、禮儀地點、聚集場所。

24.什麼是石料采集場和石器加工場遺址?

石料采集場是采集製作工具原材料的場地,通常位於質量好的石料產地。這裏采集石料由一小部分人短時間內完成,石製品散布範圍有限,考古內涵較為簡單。在這裏人們開采岩石,把一些石塊打成石核或石片,石屑分布厚而廣,石核的組合單調,而未加工的廢片和帶自然麵的石片豐富。好的石料采集場一般會被不同時期的人類重複利用。

石器加工場一般分布在石料開采遺址附近或不遠的地方,人們在這裏把采集的石料打製成適當的預製品。這裏雖然和石料采集場一樣缺乏爐灶或住所遺跡,但是存在石器生產初期的石製品組合。這裏的食物遺跡很少甚至沒有,其考古內容幾乎是清一色的石製品。

25.什麼是打獵和食物采集場地遺址?

打獵和食物采集場地包括植物資源開采區、捕魚捉蝦和揀貝地方、狩獵隱蔽哨所和宰屠地點,一般由尋找食物的群體短時期所為。這裏可以由少數人宰殺單個動物或挖出幾塊塊莖,也可以是一大群人宰殺一群動物。因此,場地的分布範圍或大或小,這裏缺乏居住和儲藏所以及帶有厚層灰的較大爐灶的考古遺跡,工具遺物數量有限而類型單一。遺址中通常存在食物初步加工和工具修整的行為。這裏有機遺物很少,可能隻有一兩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