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還有新的避役種類在不斷被人類所發現。根據物種基因分析,避役種類可以定義為一個獨立的物種類型。
變色現象
避役的皮膚會隨著周圍環境、溫度的高低和心情而改變;雄性避役會將暗黑的保護色變成明亮的顏色,以警告其他避役離開自己的領地。有些避役將膚色由平時的綠色變成紅色來威脅敵人,達到避免遭受天敵襲擊、保護自己的目的。
避役的變色功能不僅具有躲避天敵的功效,還具有吸引配偶,傳情達意的意思。避役是自然界中公認的“偽裝高手”,是“善變”的樹棲類爬行動物,它完美的武裝可以很好地逃避天敵侵犯和接近自己的獵物。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曾撰文指出,根據動物專家的最新發現顯示,避役變換體色不僅僅是為了偽裝,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利用體色的不斷變化,對同伴進行信息傳遞,這相當於人類語言一樣,便於避役和同伴之間的語言溝通。
美國紐約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爬蟲動物學副館長克裏斯多佛.拉克斯沃斯是目前全球研究避役的資深專家之一,他就曾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了幾個新型的蜥蜴種類,同時還積極地奔走相告,向全世界的動物組織呼籲保護馬達加斯加島的避役棲息基地,保護避役這一大自然賜予的神奇生物。
他對避役不同時期變換出的不同膚色是這樣解釋的:“為顯示自己對領地統治權,雄性避役向侵犯領地的同類示威,體色也相應地呈現出明亮色;當遇到自己不中意的求偶者時,雌性避役會表示拒絕,隨之體色會變得暗淡,並顯現出閃動的紅色斑點。此外當避役意欲挑起爭端、發動攻擊時,體色會變得很暗。”
為什麼會變色
與其他爬行類動物不同的是,避役能夠隨自己意願改變自己的膚色。避役變換體色完全取決於皮膚表層內的色素細胞,在這些色素細胞中充滿著不同顏色的色素。
紐約康奈爾大學生物係的安德森對避役膚色的“變色原理”進行了研究後,總結的解釋就是說避役皮膚中有3層色素細胞,最深的一層是由載黑素細胞構成的,細胞帶有的黑色素可與上一層細胞相互交融;中間層是由鳥嘌呤細胞構成,它主要調控暗藍色素;最外層細胞則主要是黃色素和紅色素。
安德森說:“基於神經學調控機製,色素細胞在神經的刺激下會使色素在各層之間交融變換,實現避役身體顏色的多種變化。”
避役原產地在非洲。依據避役的生活習性,喜歡飼養避役的動物愛好者可以采用樹枝製成的飼養箱給避役安個小家。同時,盡量保證有充足的自然日光照射,最好是讓避役每天接受30分鍾的日照;最佳的日照時間在早上太陽出來後,在自然光線下,避役的顏色會更加明亮、色澤鮮明。
避役是一種熱帶冷血動物,因此在飼養過程中它與熱帶魚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如對溫度的要求都較高。通常日間溫度應保持在28℃至32℃,夜間溫度可保持在22℃至26℃。
如果長期處於低溫狀態,避役會降低食欲減緩正常的身體生長,嚴重時甚至還會影響身體健康狀況。
避役的主要食物是昆蟲,大多數的避役會厭惡單一的進食方法,有時會為了抗拒單一的進食而拒絕進食,直至死亡。
最小的避役:2012年2月17日德國和美國科學家在馬達加斯加新發現4種避役,它們成年後的軀幹長度僅有指甲蓋大小,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小的避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