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把實績考核結果作為培養教育幹部的重要環節,形成提高領導幹部素質的培養機製。

為發揮考核結果對幹部的激勵、懲戒、教育作用,每年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考核結束後,將考核結果向社會進行公開。考核結果公開分書麵反饋、會議通報、新聞媒體公布3種方式進行。對實績較差和一般的領導班子及成員,由縣委組織部進行跟蹤管理,幫助他們總結教訓,分析原因,製定措施,限期改進,爭取在下次考核中取得好的評價。對實績突出和比較突出的班子及成員,針對其工作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督促他們改正缺點和克服不足,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同時,根據考核中發現的幹部知識、經驗、修養等方麵的不足,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適時安排必要的培訓學習或輪崗鍛煉,全麵提高幹部素質。

(本文在《吉安組織工作》2003年第5期上發表)

第二節

提高政協委員履職能力的思考

政協委員是政協工作的主體,政協委員的素質和履職能力關係人民政協的地位和對外形象,是擴大政協影響力,提升參政議政質量的關鍵所在。因此,如何進一步提高政協委員的素質,切實增強委員履職能力,一直是各級政協在工作實踐中著力探索的問題。我認為,在新的曆史時期,要提高委員履職能力,關鍵在於積極探索建立健全有利於發揮委員作用的工作長效機製。

一、健全學習機製,提升委員履職素質。

學習是人民政協的優良傳統,也是事關委員意見、建議和提案是否準確,能否為黨政決策所采納的基本功。我們從完善學習機製入手,把提高委員素質作為政協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一是注重教育培訓。政協委員來自於不同的界別,水平參差不齊,而參政議政職能的履行,除了具備為民服務、關注現實的熱情外,還需要具備調查研究、分析研究問題、提出建議和措施等參政議政基本技能。為提高政協委員整體素質,我們采取多項措施,加強教育培訓。科學製定了教育培訓規劃,實現培訓與工作緊密結合,確保培訓人員、時間、內容、效果“四落實”。堅持因地製宜、分類施教,根據政協委員所在的界別及其工作性質,對培訓進行統籌安排。培訓的內容除政治理論、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政協工作知識等,還重點突出如何開展調研、如何撰寫提案、如何反映社情民意等參政議政基本方法技能方麵的內容,使委員的政治意識和業務素質明顯提高。

二是注重知識儲備。古人說“學愈博而思愈遠”。政協委員作為某個界別的代表,是本界別、本行業的精英,但是,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政協委員也需要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為打造“智囊團”、“人才庫”的主力陣容,我們立足委員自身發展、崗位需要和職業特點,通過給委員訂閱報刊、寄送學習資料等形式,引導和動員廣大委員有針對性地學習政協相關知識和經濟、科技、管理、法律、曆史、農業、教育等專業知識。並建立了比學、評學機製,增強學習實效,使委員真正成為各自行業的“專家”或“學者”。

三是注重經驗提煉。組織和鼓勵委員在履行職能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提高。每年全會,我們都要對過去一年優秀的提案、社情民意和調研成果編印成冊並進行表彰。各專門委員會就對口聯係界別的特色、亮點工作及時總結提煉,形成經驗文章進行推廣。要求每位政協委員每年至少撰寫一件有價值的提案或社情民意。通過總結經驗、推出亮點,提升政協委員的理論業務素質水平,使不斷探索履職新手段、新方法、新途徑,成為每位委員的自覺行為。

二、健全運行機製,搭建委員履職平台。

流暢的運行機製,能有效地激發委員履行職能的內在動力,也為委員提供了廣闊的履職平台。

一是強化組織建設,搭建委員履職的基礎平台。我們把抓好常委會、專委會、委員隊伍建設作為加強政協組織建設的著力點進行大膽探索。在加強常委會建設方麵,我們改變常委會開法,實行每次常委會一個專題講座,一項專題議政,並製定出台了《常委會議工作規則》《常委會組成人員守則》,切實提高政協常委會的工作水平和實效。在加強專委會建設方麵,我們細化各專委會的工作任務和目標,豐富活動形式,實化活動內容,充分調動起專委會的聯絡協調積極性,把專委會建設成組織政協委員和各界人士開展經常性參政議政活動、履行協商監督職能的平台。在加強委員隊伍建設方麵,在政協換屆之初,與組織、統戰部門一道,完善委員協商提名程序,建立委員入選公示製度,接受社會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切實把那些政治素養高,文化層次高,參政議政能力強,有社會影響和代表性強,熱愛政協工作的社會各界人士吸收到委員隊伍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