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著力引導廣大群眾興產業、創家業,把先進性落實到推動經濟發展、加快農民致富上。
全縣堅持抓根本、抓重點,切實把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成果體現到加快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上來,用發展的成果來鼓舞和凝聚人心,增強群眾對黨的信心。
一是大討論激發農民創業熱情。利用“新時期農村黨員先進性標準”大討論時機,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自己家業自己創、自己家園自己建”為主要內容的大討論,教育農村黨員在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的實踐中帶頭倡導和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帶頭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此基礎上各村普遍召開了貧困群眾座談會、種養能手懇談會、黨員和村民代表會進行討論。同時,在永和鎮開展了扶貧開發與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相結合試點工作。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進一步煥發了貧困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大家的思想都充分攪動起來了,黨員和群眾自主創業精神更加振奮了,全縣上下形成了“支部抓產業、黨員興實業、群眾創家業”的生動局麵。
二是大培訓提高群眾致富本領。
積極實施“陽光工程”,整合培訓資源,依托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縣工業園,培養新型產業農民,引導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半年來安排農村勞動力進園區就業6000多人,做好了102名農村優秀青年赴華西務工學習回鄉後的跟蹤服務工作,使他們都成為返鄉創業的帶頭人。同時,拓寬培訓渠道,依托黨校、產業基地等主渠道,開辟田園學校、農民課堂、網絡培訓、學科課堂等新途徑,大力培育“土專家”和“田秀才”,目前全縣農村黨員中致富帶頭人占54%。如肖章瑛從廣西引進葡萄種植技術,成為遠近聞名的“葡萄大王”,並帶動了1300多戶農戶種植葡萄2萬餘畝,人均收入超過2000元;固江鎮田西村黨支部書記彭建籌資10多萬元從山東、河南等地購買良種肉牛50多頭,帶動全鎮養牛10頭以上的大戶200多戶,並牽頭成立了養牛協會,使養牛業逐步成為固江鎮的支柱產業。
三是大手筆助推群眾壯大富民產業。從財力上對縣域農業特色產業予以重點扶持,縣財政今年拿出100萬元用於獎補,鼓勵黨員帶頭創業,培植壯大農村富民產業。同時,大力培育“龍頭企業+黨員+基地+農戶”“支部+協會”等產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黨員在市場和農戶間的紐帶和橋梁作用,提高農戶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促進農民增收。
目前全縣引進金安林產、吉安溫氏、南昌煌上煌等1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建立各類協會20多個,直接帶動農戶近萬戶,覆蓋了全縣80%的鄉鎮和30%的村。如吉安溫氏禽畜有限公司落戶我縣後,鳳凰鎮九龍村黨員劉春生主動與公司聯係,建成了年養肉雞2萬羽的養雞場,並帶動了周邊80戶群眾發展養雞業;通過引進國家農業龍頭企業煌上煌集團建設紅毛鴨養殖基地,200多戶農戶與之簽訂了最低保護價收購200萬羽的訂單,僅此一項每年就能為貧困群眾提供400萬元以上的純收入。
三、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把先進性教育落實到為民辦實事、讓群眾得實惠上。
全縣始終堅持以群眾滿意為核心價值取向,建立村黨支部和黨員承諾、整改、公示等製度,采取縣鄉村三批聯動的方式,對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以來農民群眾提出的生產生活上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集中進行梳理,認真分析原因,切實拿出對策,按照先易後難的原則加以解決,並逐步形成了堅持為群眾辦實事,持續使群眾得實惠,長期為群眾謀發展的有效工作機製。
一是實施“五通一氣”工程,盡力改善鄉村麵貌。針對農村髒亂差和行路難、飲水難、洗澡難、上廁所難等問題,該縣把大力實施以通路、通電、通水、通訊、通有線電視、建沼氣為主要內容的“五通一氣”工程,作為先進性教育活動中為民辦實事、好事的切入點,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截至目前,全縣20戶以上1400多個村莊全部完成測繪,編製村莊規劃700多個,已有63%的行政村和35%的自然村通水泥(油)路,有3萬多戶12萬餘人用上了自來水,部分農戶用上了熱水器、洗衣機,消滅了“無電村”和“電話空村”,有線電視聯網率近50%,建成沼氣池1。6萬多座,許多農民高興地說:“我們走的是水泥路,用的是自來水,上的是水衝廁,洗的是熱水澡,燒的是衛生氣(沼氣),看的是全國台(有線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