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鄭保衛: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2)(3 / 3)

我想,黨報改革難原因雖然是多方麵的,但最關鍵的恐怕還是要從領導機關對黨報工作的認識程度和支持力度上去找原因。如果一個地方的黨委和政府對黨報的性質、功能和運作規律認識高,對新聞宣傳工作的客觀規律把握得好,對媒體關心和支持的力度大,特別是能夠在關鍵的時刻和關鍵的問題上給予新聞媒體以強有力的支持,而且又善於體諒黨報同誌工作中的困難,善於尊重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那麼黨報改革就會順利些,反之便會困難重重。實踐說明,凡是那些黨報改革搞得好的地方,通常都是當地黨委和政府對上述問題認識和解決得好的地方,而那些黨報改革搞得不好的地方,則往往與當地黨委和政府對新聞宣傳工作的認識不高,支持的力度不大,對黨報的指導管理上存在著違反新聞宣傳客觀規律的現象有著直接的關係。

現在中央出台了許多有利於黨報改革的措施,製定了許多有利於黨報改革的政策,下麵關鍵就要看各地各單位具體怎麼落實了,這將直接關係到改革的深度、力度和效度問題。

黨報改革要想取得成效,首先要堅持創新,觀念要創新,業務要創新,管理要創新,製度也要創新。這麼多年,雖然大家都在講創新,但很多東西並沒有到位,或者剛有點創新,後來又縮回去了。關鍵點在什麼地方呢?我想主要在管理和製度的創新上,在怎樣增強媒體的活力上。這一點很重要。

另一個是要加大媒介經營的市場化程度。我想機關報是不是也可以借鑒一些都市類報紙通過市場因素和市場手段來促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進一步密切同廣大人民群眾的聯係,取得他們的信賴,提高報紙的公信力。

第三個是要注意內容創新,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一家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是該媒體在經營和發展中勝過競爭對手的核心資源和能力的總稱。具體地說,它是該媒體以其主體業務為核心形成的能夠贏得受眾、占領市場、獲得最佳經濟和社會效益,並在眾多媒體中保持獨特競爭優勢的那些資源和能力。對於競爭對手來說,這些資源和能力應具有明顯的獨特的優勢,而且是競爭對手難以企及和模仿的。如今在新聞傳播中強調要講“內容為王”,一家媒體要想在競爭中取勝,關鍵是要在傳播內容上能夠吸引受眾,能夠贏得市場,這是形成自己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所在。因此,堅持內容創新應當是新聞改革永遠的追求。

媒介集團不應盲目追求規模,要注意質量和效益

記者:向您請教最後一個問題。現在無論報紙還是廣播電視,都在研究集團化問題。我看到您對此給予了很多關注。您認為當前我國傳媒的集團化發展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鄭保衛:建立傳媒集團,利用集團化的資源和優勢,把媒介產業做大做強做優做好,是今後我國新聞事業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到2003年底,全國經中央有關部門批準的報業集團和廣播影視集團已有約60家。從總體上看,我國的媒介集團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實力,擁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其整體實力與原先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些媒介集團擁有幾個億、十幾個億的年廣告收入,幾十億、上百億的資產,它們的經營實績,使人們看到,媒介產業今天在我國仍屬於市場前景看好的一種朝陽產業和主導產業。

但我國傳媒集團化建設中也存在一些製約其進一步發展的困難和問題,其中既有體製、機製、政策上的問題,也有資金、設備、技術上的問題,還有人才培養和使用上的問題等等,有些問題甚至形成了“瓶頸”,嚴重製約著傳媒業集團化進程的深入發展。這些問題有來自外部的,也有來自內部的。例如一些媒介集團還存在整體發展戰略和發展思路不明確、經營手段不靈活、管理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還有一些媒體一味地追求規模擴張,集團化組建過於看重形式,而不大注意效果。有的媒介集團“有名無實”,也是集團化過程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其實,媒介集團不應盲目地追求規模,醉心於“跑馬圈地”,撐大架子。真正的規模應是質量加效益的結果,做強是做大的基礎。隻有在具備了一定實力的條件下再擴大規模才能站住腳跟,站穩地盤,否則,即使占了地盤,也可能是個空架子。而且,對於社會主義傳媒集團來說,不但要做大做強,還要力求做優做好,要讓政府和百姓都滿意,要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這才是最終所要追求的真正目標。

記者:感謝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訪,回答了許多讀者所關心的問題。希望您能繼續關注黑龍江的新聞改革,關注我們的《新聞傳播》。

鄭保衛:謝謝!衷心祝願黑龍江的新聞事業繁榮發展,祝願《新聞傳播》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