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差距比較大的主要是在傳媒業經營和管理上。西方國家的傳媒業完全按現代企業製度來運作,市場化程度高,整體實力強,而相對來說,我國的傳媒業總體看規模小,市場化程度不高,又缺乏經營管理經驗,因而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受到製約和影響,在整體實力上與西方國家的一些超大型傳媒集團還存在很大差距。現在我們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由此帶來的壓力和挑戰很大,我們應當抓住機遇,明確目標,認真學習和借鑒西方國家傳媒業的經營管理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經營管理水平,增強整體實力,以使自己在激烈的國際傳媒競爭中求得發展。
黨報要抓住機遇,堅持不斷創新,實現新的飛躍
記者:改革與發展一直是我國媒體所麵臨的主要課題,這些年來各種媒體都圍繞著這一主題在不斷地進行探索。尤其是黨報,投入的精力和進行的探索最多。鄭教授,根據您的觀察,對這些年來黨報的改革應當給予怎樣的評價?
鄭保衛:黨報改革搞了這麼多年,成績是明顯的,特別是南方一些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比較快的省市的黨報做得比較好,像廣東、上海、浙江、江蘇、福建等。這些省市機關報的改革積累了很多很好的經驗。如《廣州日報》引入市場因素和市場機製,把市場化經營同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結合起來,獲得了突破性進展。過去辦報主要從政治宣傳目的出發,現在開始注意從讀者需要出發,從市場需求出發,在這樣的前提下,又強調正確的輿論導向,主打主流新聞。這些主流新聞是有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是老百姓愛看的,所以吸引了讀者。《廣州日報》的發行量、影響力、廣告收入等指標,這幾年來一直位於全國各機關報前列。該報的實踐說明黨報確實能辦好,關鍵是看怎麼辦的問題。
現在黨報改革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中共十六大之後,黨中央對新聞改革采取了一係列重大舉措。
第一個是中共中央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同誌活動新聞報道的意見》的出台,從根本上解決了群眾反映強烈的黨報的老大難問題。
第二個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改進和加強國內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工作的通知》文件的出台,這個文件的意義非常重大。過去群眾反映一些國內的重大突發事件看不到自己媒體的報道,聽不到自己媒體的聲音,常常是很多重大國內新聞“出口轉內銷”,先從境外媒體上獲得消息,致使一些讀者產生失落感,有的甚至還會產生羞恥感,覺得自己國家的媒體競爭不過人家。現在對國內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有了明確的政策依據和保障,這將大大促進我國媒體這方麵報道的突破和進展。前段時間媒體關於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學生餐廳爆炸這一突發事件的報道,已經使我們嚐到了及時報道國內重大突發事件的“甜頭”。而2003年關於伊拉克戰爭的報道則說明了我國媒體在報道國際重大突發事件方麵的水平和實力。
第三個是“非典”期間中央支持媒體在信息公開和政務透明方麵發揮積極作用,從而使得機關報能夠及時、充分、全麵地發布信息,報道新聞,滿足群眾的知情需要。
第四個是中央還將就改進輿論監督問題作出相關規定,從而為解決批評報道和輿論監督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提供政策支持。
這些都是黨報多年來期盼解決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重大問題。現在中央都作出了專門的相關規定,這就為黨報改革掃清了障礙,提供了保障。
再一個就是中央2003年作出了關於治理整頓黨政部門報刊的決定,對一大批黨政部門報刊實行“撤、並、轉”,有些則采取“管辦分離”的做法。這樣做,一方麵治理了黨政部門報刊的“散、濫”問題,另一方麵也為黨報(機關報)讓出了一部分市場,這也有利於黨報的發展。有了這麼些好條件,各級黨報一定要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堅持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努力實現新的飛躍。
這次來黑龍江,覺得省委很重視新聞工作。領導出題目,發動媒體的同誌和專家、學者一起來研究怎樣抓好新聞報道,改善輿論環境,搞好輿論導向,這對全省新聞界來說是個好事。
記者:大家都覺得黨報改革難,鄭教授,您認為到底難在哪裏呢?另外怎麼改革才能有效呢?
鄭保衛:黨報改革,猶如國有企業改革一樣,的確難度較大。特別是地方黨報,由於受方方麵麵諸多因素的製約和影響,往往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