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2001年廣西南丹的礦井透水事故,以及2002年山西繁峙的礦難事件等一些影響較大的事件的輿論監督報道,就是在群眾的積極支持和配合下最終取得成功的。當時當地的一些單位和部門有意隱瞞事實真相,並對遇難者家屬和有關知情人施加壓力,阻撓和恐嚇他們向媒體提供真實情況。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群眾仍然冒著危險,向記者反映情況,有些群眾則是作為有關事件的當事人介入批評報道,配合和幫助媒體實施輿論監督。
3.媒體熱情高漲
由於有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有廣大群眾的熱情支持,近年來我國新聞媒體和廣大新聞工作者在開展輿論監督方麵始終熱情高漲。他們把輿論監督看做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人民群眾的願望;看做是黨和政府改進工作的手段;看做是新聞工作的職業使命;看做是黨、政府和人民對自己的職業要求;看做是取信於民、增強傳媒公信力、維護自身聲譽和社會形象的基本條件。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新聞媒體和從事輿論監督的新聞工作者,才會積極、主動、自覺地排除各種困難,衝破各種阻力開展輿論監督,並盡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使輿論監督取得好的社會效果。
實踐說明,有沒有輿論監督,輿論監督搞得好不好,直接關係到一家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和信譽度。那些輿論監督開展得好的媒體,在社會上和群眾中往往影響大,信譽好,總是受到群眾的積極評價。相反,那些輿論監督開展得不好的媒體,在社會上和群眾中往往缺乏影響力,其信譽也不會好,群眾自然也就不會對它們有太積極的評價。
在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的實踐中,近些年來湧現出了以中央電視台的《焦點訪談》為代表的,包括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縱橫》、新華社的《新華視點》等在內的,一批以開展新聞批評和進行輿論監督為主要內容及特點的欄目和節目,在社會上和群眾中都產生了良好的聲譽和影響。一些都市報、晚報等地方媒體在開展新聞輿論監督方麵也有不俗表現。它們所采取的形式更加靈活,方法更加多樣,範圍更加廣泛,在群眾中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應當說,新聞輿論監督最終還是要依靠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自身的努力工作來實現的。沒有媒體和新聞工作者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社會責任心,沒有他們堅持原則、不怕壓力、敢於鬥爭的勇氣和信心,沒有他們的聰明智慧和忘我精神,沒有他們的不懈追求和頑強鬥爭,許多批評報道和輿論監督就可能“胎死腹中”,就不可能得以開展和進行,更不可能取得成功,獲得圓滿結果。近年來我國新聞界湧現出了一大批在開展輿論監督方麵做出突出成績的記者,他們用自己的行動顯示了新聞媒體堅持開展輿論監督的決心和勇氣。
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在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促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對人民群眾和整個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以致在一些地方出現了老百姓有冤屈、有問題、有難處,“不找政府找媒體”,“不找幹部找記者”的現象。可以說,輿論監督在我國社會政治生活和群眾現實生活中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