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試論當前我國新聞法製建設的意義及環境(1)(3 / 3)

當前,我國的新聞法製建設在實踐中麵臨的內外環境十分複雜,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還很多,需要我們有充分的思想與理論準備。

1.我國新聞法製建設的外部環境

“外部環境”,是指新聞傳播領域之外的環境,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等各個領域的環境。

我國當前的新聞法製建設,其外部環境既有有利的方麵,也有不利的方麵。

(1)有利方麵

首先,有不斷推進的社會主義政治民主。

自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特別是跨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在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製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方麵取得了明顯進展,使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正如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所概括的,黨和政府“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堅持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的特點和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製度保障。”《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人民出版社單行本2007年。

近些年來,黨和政府的執政理念不斷調整,法治觀念不斷強化,製度化建設不斷推進,政治民主程度不斷提升,特別是中共中央十七屆二中全會專門為深化政治體製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做出了明確而具體的部署,這些都為我國新聞法製建設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

其次,有逐步積累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經濟基礎對於上層建築具有決定性作用。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作保障,上層建築便會失去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與條件。如果社會生產力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如果經濟基礎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如果社會與民眾還不具備行使和維護自身政治權利的相應的物質條件,那麼要實現上層建築領域的變革就會困難重重。

曆史和現實中的大量事實都說明,通常在不具備一定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的情況下,一個國家的法製建設,其基本要求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而一個國家要實現法治更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作保障。

新聞法製建設同樣也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唯此才能保證其順利實現。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經濟保持快速發展,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大大提升,特別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經濟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大大增強,這就為“更好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為我國的法製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

可以說,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良好的物質條件,我們在進行新聞法製建設時,就可以為媒體和公民提供維護和保障其新聞傳播活動自由權利的更好的社會環境與法治環境,就可以為社會主義新聞法律製度的確立、實施和執行,創造更好的經濟環境與物質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