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2008新聞啟示錄(1)(2 / 3)

2008年,我國廣大新聞工作者也同全國人民一同經曆了一些令人欣喜、振奮的大事和喜事,並且通過對這些大事、喜事的出色的宣傳報道,讓全國人民感受到了我們國家的發展與進步、開放與文明、強大與自信。

8月間在北京舉辦的第29屆奧運會是一件世界矚目的大事,也是我們向全世界展示改革開放30年來的建設成就,讓世界認識和了解中國的大好機會。我國媒體秉承“透明、真實、客觀,寬容、理性、多元”的理念,及時、準確、全麵、客觀、充分、有效地宣傳報道了奧運會賽場內精彩的體育賽事,反映了賽場外中國人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展示了豐富多元的奧運文化,展現了中國的生機和活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對提升我國的國家形象發揮了重要作用。

9月的“神七”飛天和航天員翟誌剛的太空行走,是奧運會後我國人民經曆的又一大喜事。當人們從電視畫麵上看到翟誌剛走出飛船艙門,行走在茫茫太空,揮舞起五星紅旗時,大家為他的飛天壯舉驚歎,為做一個中國人自豪,同時也會由衷地感謝帶給自己這一視覺盛宴的航天科技人員和新聞媒體。

12月的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我國新聞媒體調動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采用多樣化形式,全方位、立體式、多側麵、多角度地宣傳和報道了30年來我國各條戰線所取得的成就,展現了30年來我國城市和鄉村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們感受到了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豐碩的精神與文化成果,認識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展現的無比廣闊和光明的前景。

回顧和總結2008年我國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不平常的經曆和表現,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思考和啟示。

二、經驗啟示

1.“以人為本,為民服務”是新聞媒體所應承擔的神聖使命

2008年的抗擊冰雪災害的報道和抗震救災的報道是我國媒體及新聞工作者奉行“以人為本,為民服務”宗旨的生動體現。

在這兩場災害發生之後,到災區,特別是到地震災區采訪的新聞工作者經受了一場特殊的考驗和鍛煉:如何在交通受阻、通訊中斷、情況不明的情況下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如何讓黨和政府及時了解災情和災區群眾的現實狀況與需求,如何讓災區群眾盡快了解黨和政府抗擊災害的部署和要求,如何處理救人與報道的關係,如何在廢墟瓦礫之中與采訪對象溝通,等等,這些都需要迅速做出選擇和判斷,並采取及時、有效的行動。此時,“以人為本,為民服務”就成了指引新聞工作者行動方向的坐標。

“災情就是命令”,“災區就是戰場”,“災民就是親人”,盡快進入災區,親曆現場,是此時他們唯一的選擇;麵對阻堵和滯留在返鄉途中的群眾,送去一份關愛和問候,是此時他們出自內心的自覺行動;麵對掩埋在廢墟瓦礫中等待施救的幸存者,迅速加入救援行列,是此時他們不容遲疑的決定;身處仍在哀傷與悲痛中的災民間,及時地傳遞溫暖、信心、力量,是此時他們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和重要方法。

可以說,此時此刻,與災民心相通、情相連,想災民之所想,急災民之所急,幫災民之所需,是一個人民記者的本分和責任。

堅持“以人為本”,其核心和關鍵所在就是要對人民滿懷感情。穆青同誌曾經說過,一個對黨和人民沒有深厚感情的人是當不了好記者的。他說,當年自己是流著淚寫完焦裕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