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蕙心走後,翁同賢疑惑的打開電腦,查看郵件,郵件內容是這樣的:
翁老,小可的DNA檢測結果顯示除了正常的人類基因外,還寄生了一種未知的異鏈結構,而這個異鏈結構和我們之前研究的一種樣本上攜帶的一模一樣。根據我們對這種樣本的初步研究,這種異鏈帶有基因工程的痕跡,因為它是一種含鈦元素的轉基因蛋白質分子鏈,作用類似於產生可控的端粒酶,防止細胞的衰老。您知道RNAi(RNA幹擾)可以讓有缺陷的基因沉默,而這時需要嵌入一個健康的基因,這個未知異鏈就是類似這個嵌入的基因。
細細讀完,他驀地一驚,這個任小可體內的異鏈怎麼和自己的秘密研究這麼不謀而合,難道真是巧合嗎?
翁同賢和林蕙心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在進行同一個計劃的研究工作,隻是不同分工,各不知情,但殊途同歸,他們的工作最終會產生交集,並融合在一起,不過技術途徑不同而已。林蕙心的研究純粹是探索基因的奧秘,翁同賢則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融合遺傳學、納米技術和機器人技術最終設計製造可進行納米空間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簡單地說就是納米生物機器人,其功能將涵蓋清除人體血液中的有害物質,從基因中去除有害的DNA,或把正常的DNA安裝在基因中,還可以修複人體受損或老化的器官,激活細胞能量,最終延長人類壽命。但困擾他多年的是地球科技水平根本無法滿足他的要求,因此非常多的想法僅僅在理論層麵上徘徊。
林蕙心郵件內容雖然比較模糊,但可以確定這個異鏈既然有基因工程的痕跡,與其說是一種變異的基因,倒不如說其是一種納米機器人更準確,或者說達到可從原子或分子裝配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納米尺度的分子裝置,即理論上二代納米機器人的水準。如果真如郵件中所述這確實是一種納米機器人,那震驚世人的程度將是空前的。
翁同賢興奮的直搓手,如果能夠解開這個異鏈的密碼,進行自身的複製,那人類在生命領域的技術水平將前進幾十甚至上百年。例如心髒出現病變,那麼就既可以繞開使用胚胎幹細胞,而使用普通的皮膚細胞DNA來培植創建新的心髒組織,畢竟皮膚細胞和身體其它器官具有相同的DNA,又避免了倫理上的困擾。
雖然他曾對任小可的DNA做過檢測,也發現過異常,但囿於技術手段和繁重的其他工作,有時他也未必事必躬親,也沒往這方麵想,因為他很清楚目前的地球科技水平根本不可能設計製造出如此智能的納米機器人。
不過,他忽略了奇跡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