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圖書結構轉型轉向營銷體係重建,這一工作重心的轉換,實際上也是楊耕將哲學中的主要矛盾轉換理論巧妙運用到出版實踐中的一個典型做法。
在他的出版生涯中,像這樣的事還有很多。他認為,學哲學的容易走進出版,從事出版工作的人也容易走進哲學。
“我這一生注定與哲學、與出版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就是楊耕,一個把哲學和出版看作是生命中不可分割一部分的人。
企業緣
對楊耕來說,踏上哲學研究之路,是偶然;走進出版行業,也屬偶然;躋身出版企業家行列,更加出乎他的意料,同樣屬於偶然。
2007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完成轉企改製,並以其為核心企業,整合北師大音像出版社、京師印務公司、北師大出版科學研究院,成立了北師大出版集團,成為國內高校第一家集圖書、音像、電子、網絡、印刷等多介質於一體的現代出版集團。
2010年3月,北師大出版集團與安徽大學合資重組安徽大學出版社,實現了大學出版社跨區域發展的“破冰之旅”。
2010年6月,北師大出版集團又借鑒影視劇製播分離的模式,吸收10家民營書業公司,控股成立了專事經營助學讀物的北京京師普教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率先在跨所有製經營方麵邁出了重要一步。
在楊耕帶領下,這一個個“第一”、一個個“突破”,讓北師大出版集團在企業化、市場化、產業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實。2009年,北師大出版社獲得“全國文化體製改革先進企業”稱號,同時獲得“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稱號,成為國家一級出版單位;2010年,在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評選中,北師大出版社被評為先進出版單位獎。正因為如此,2008年,楊耕被評為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2009年榮獲“中國優秀出版企業家”稱號;2010年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優秀出版人物獎。
對轉企改製的成果,楊耕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說,這一輪改革,空前激發了出版業的生產能力,空前增強了出版業的經濟實力,空前提高了出版業的傳播力,空前擴大了出版業的社會影響力,為出版業長足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有數字為證。2010年,北師大出版集團銷售碼洋達14.5億,淨資產收益率為12.5%,遠遠高於全國出版傳媒類上市公司行業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北師大音像出版社2008年扭虧為盈,2010年淨利潤增長21.01%,並被列入國家重點支持的20家獨立音像(電子)出版、製作企業行列,是唯一進入這一行列的高校音像出版社;京師印務有限公司2007年實現盈虧平衡,2009年淨利潤同比增長467.6%;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銷售碼洋達1.4億,淨利潤增長118%;京師普教文化傳媒公司2010年成功遏製住主發教輔持續下滑的趨勢……
對於出版企業的發展,楊耕有著自己的判斷。他認為,出版企業是特殊企業,既有意識形態屬性,也有產業屬性;既要傳承文化,又要創造利潤;既要熟悉學術出版,又要善於資本運作;既要提升民族精神,又要塑造市場主體,因此,出版企業做大做強做優的難度高於一般企業。
有思路為證。2011年,北師大出版集團將以優質教育資源的集成、開發、提供和服務為宗旨,繼續堅持兩個“一體兩翼”的出版格局,即以教育出版為主體、專業出版和大眾出版為兩翼,以圖書出版為主體、音像電子網絡出版和印刷產業為兩翼;繼續堅持四個“適時、適度”的發展定位,即適時、適度進行跨地區經營,適時、適度進行跨所有製經營,適時、適度進行跨媒體經營,適時、適度進行多元化經營;以營銷體係重建為龍頭,以圖書結構調整和運營機製完善為兩翼,三者同時發力,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對於北師大出版集團的未來發展,楊耕始終堅定著信念、充滿著信心。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楊耕說,緣分是金,哲學緣、出版緣、企業緣,這三個偶來之“緣”,如今形成一種合力,對他具有一種不可遏製的吸引力,深深地吸引著他。
因為,這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他將會用畢生精力去追求,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求得個人發展,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