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出版界,擁有這麼多學界大“頭銜”的,恐怕隻有楊耕一人了。

楊耕這種對哲學的“鍾情”程度、“癡迷”程度,可以說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哲學不僅僅是我的職業、專業,而且是我的事業”。就連他唯一的業餘愛好——欣賞交響樂,也與哲學有關。在楊耕看來,交響樂與哲學密切相關,都是形而上的東西,“在欣賞交響樂過程中,我能得到一種形而上的領悟”。

“我選擇了哲學,哲學也選擇了我;哲學適合我,我也適合哲學,離開哲學我不知如何生活”,這就是楊耕,一個把哲學看作“安身立命”之根和“安心立命”之本的人。

出版緣

“一直行走在哲學與出版的路途上”,這是身為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總經理的楊耕經常講的一句話。

從199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出任《教學與研究》雜誌總編輯算起,楊耕進入出版行業已有17個年頭了。從《教學與研究》雜誌總編輯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再到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總編輯、社長、總經理,崗位變了,但不變的是他對哲學和出版的鍾愛與情懷。

楊耕記得,當年剛進入出版行業時,他連什麼是銅版紙、什麼是碼洋都不知道。17年過去了,如今已是銷售碼洋過14億元的出版集團的掌門人。他經常講,“我的出版實踐受益於哲學研究,而我的哲學研究又受益於出版實踐”。

在楊耕看來,哲學並不神秘,離人並不遙遠,它就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人們當然不是按照哲學生活與工作,但生活與工作中確實有哲學,理與欲、福與禍、成與敗、利與德、榮與辱……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哲學具有獨到的眼界。正是這種獨到的眼界,使我們能夠從個別中看到一般,從對立中看到同一,從同一中看到對立……使我們懂得福禍可以轉化,好事可能變成壞事,勝利可能導致失敗,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會變成謬誤……哲學總是以反思的精神和批判的態度理解生活、對待工作。哲學教會了楊耕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多年從事哲學研究的經曆,始終無形地在影響著、滲透到他的出版工作。

可以說,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成立三年多來,任何一項重大措施的出台,在楊耕頭腦中醞釀的時候,都自覺不自覺地與他的哲學思考融合在一起。

比如,在改革過程中,他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與員工的接受程度結合起來;任何一項改革措施的出台必須具備思想成熟、條件成熟和時機成熟三個要素。這實際上與他的哲學思考密切相關。

又如,在發展過程中,他提出要把擴大生產規模、提高效益和改善員工的生活待遇結合起來。這同樣與他的哲學思考密切相關。在楊耕看來,從哲學上講,擴大生產規模、提高效益都是客體,員工才是真正的主體,如果員工的正當利益不能滿足,員工的生活不能改善,員工的素質不能提高,那麼,他們為什麼要為改革發展付出,為什麼要為改革發展做貢獻。因此,在改革過程中,楊耕經常是既考慮到改革的必然性,同時也考慮到改革的價值導向——以人為本。

再如,在出版工作中,他提出要全麵推進、重點突破,也是自覺不自覺地把辯證法運用其中。集團成立之初,他提出集團的工作重心是突出圖書結構轉型,經過幾年努力,2009年,基礎教育教材從11個品種擴展到16個品種;圖書動銷品種3500種,其中,職教教材達480種,高教教材、學術著作達1500種,占全部動銷品種56.6%。2010年,圖書動銷品種4936種,其中,職教教材達736種,高校教材、學術著作達2093種,占全部動銷品種的57.3%。2010年高校文科教材進入全國10強,理科教材進入全國前15名;高職高專教材進入全國前5名。2010年,北師大出版社圖書出版總量高達3372種,選題實施率達60%,重印率高達64%……

數字是最有說服力的。這組數字說明,北師大出版社圖書結構轉型基本完成。2011年新年伊始,楊耕又果斷地提出,要把工作重心由圖書結構轉型轉向營銷體係重建。在他看來,圖書結構轉型的價值能不能實現,要靠營銷體係與之是否相適應,如果說編輯是創造價值的主體,那麼,營銷就是實現價值的主體,營銷體係合理不合理,營銷渠道暢通不暢通,這是關鍵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