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 錄 煙台旅遊資源綜述(3 / 3)

煙台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又受海洋氣候影響,以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平均氣溫隻有12℃左右。煙台的海就有了春日的輕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遠、冬日的凝重。

煙台是著名的雙海名城,黃海和渤海在這裏交彙。從蓬萊的田橫山到長島的長山尾,再到大連的老鐵山,三點一線,形成了黃海和渤海的分界線。在長島,有一處神奇的自然景觀:蜿蜒曲折的沙頸像一條龍的尾巴,巧居在黃海、渤海交彙處。這條玉色石灘橫入海峽之中,一脈雪浪直奔蓬萊閣方向。形狀由闊而尖,彎曲飄逸,渾然天成。海中則雪浪四濺,將一海碧水分成了兩個世界,涇渭分明。最奇的是,石灘由珠璣卵石組成,東是巨浪滔天的黃海,西是波平如鏡的渤海。黃渤二海的交彙處就是長山尾。在這裏,您可以“腳踏兩海,耳聽雙濤”;在這裏,您可以朝看“黃海日出”,暮睹“渤海日落”。

煙台擁有著909公裏的海岸線,占山東省的三分之一。考古研究發現,早在一萬多年以前,膠東人的祖先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7000年前的“白石人”已經聚族而居,進行漁獵活動。夏、商、周之前,“東夷人”已從單純漁獵轉向畜牧采集和作物種植。所以,自古膠東老百姓大得漁鹽之利,生活無憂。《世本》記:“黃帝時,諸侯有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鹽。其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齊人煮海水製鹽,用鹽換他國的物資和金錢,齊國慢慢地強大起來。至齊桓公時已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並成為戰國時期首個盟主國。據《史記》載,齊國田和篡奪薑姓王位,齊康公薑貸被放逐到芝罘島附近。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後便葬於芝罘島。煙台的海造就了煙台的曆史,煙台的曆史就是一部海岸帶的發展史。

遠在秦代,芝罘島就名播天下,很早就成為我國古代北方沿海的天然良港——“芝罘島海口”。這裏不僅是我國曆代南北通商港口,也是對外通航的口岸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都曾駕臨芝罘。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轉附(芝罘舊稱)就與碣石、句章、琅琊、會稽並稱為五大港口;漢晉時,已成為我國北方最大口岸;唐以後,芝罘一直是我國重要港口。朝廷選派去日本、朝鮮的學者都是從這裏出海。我國絲綢、冶鐵、造紙等技術,也是從這裏傳播出去。日本六次遣唐使,第一次也是抵達此處。

明朝洪武年間,為了防禦倭寇,曾在煙台沿海等地設置“衛、所”等軍事機構及炮台、煙墩海防設施,使以備倭防衛職能為主的城鎮聚落大量興起。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設奇山千戶守禦所(素稱“煙台所城”),並於臨海北山上設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發現敵情後,晝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信號,故稱煙台。由於所城為中心的村落密集、人口激增,且不斷向四周延伸,加之戰亂、荒災等多種原因,外籍移民不斷入遷,這使原為一片大自然王國中的零散漁村逐步發展擴大成衛星式的城鎮聚落群。

清康熙三年(1664年),廢除衛所製,奇山所官兵全部軍轉民。“煙台街”的人口越來越多。至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也就是19世紀60年代煙台對外開埠以前,市區又形成了以北大街“天後宮”(俗稱大廟)為中心的方圓3—4平方公裏的商業區,聚集商號千餘家,成為南北海運的重要港口、貿易繁茂的市鎮。據稅收資料顯示,煙台是當時山東沿海稅收額最高的港口城鎮。英國駐煙台領事館《1865年煙台貿易報告》中有言:“在《天津條約》簽訂之前,煙台的貿易已表明它是一個重要之地”、“將近三十年來,它和渤海灣的其他幾個港口一起成為歐洲與中國商品的巨大貿易中心”。至少在道光中葉,煙台已成為西方商品輸入華北的重要轉運碼頭。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煙台在山東諸多口岸中首先被外國侵略者看中選為通商口岸,顯然是由於當時它在山東沿海貿易中的地位,而絕非侵略者的拓荒之舉。

1861年,根據1858年簽訂的不平等《天津條約》,煙台被英法殖民主義者強行“開埠”。1861年,英國駐華公使普魯斯也派駐登州領事馬裏遜,勘查開埠和籌辦領事館等事宜。同年8月正式開埠。1862年3月成立“東海關”(山東海關簡稱)。東海關的所有稅收等事務一直把持在英國人手中長達80多年之久。此時的煙台就像古老的大陸向海洋打開的一道門縫,形形色色的人流、貨物一擁而入。洋人、洋行充斥著煙台的大街小巷。《中國近代史大事記》記載:在中國開埠的十多個港口中,外國洋行有933家,僅煙台就有80多家。一條不寬的朝陽街用了40年的洋名字(始建於1872年,1912年才更名朝陽街),稱為“卡皮爾街”、“茲莫曼街”、“吉普力街”等,充滿了異國風情。中西交融的開埠文化,在這裏得以充分展示。英、法、日、俄等國紛紛建起了領事館和辦事機構,形成了西起碼頭,東至東炮台,全長2.5公裏的外國人居住區,煙台成為了不是租借地的“租借地”。至今,在煙台山、海岸路、濱海廣場附近,還保留著很多當時的建築。眾多的領事館建築和外國人開辦的洋行在煙台出現,一方麵是列強“割地狂潮”的產物,損害了煙台人的民族自尊心,另一方麵不同建築風格的領事館也讓煙台人領略到了外國建築特色。2006年6月,國務院公布“煙台山近代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煙台的海得到人們的眷顧。世紀老人、海的女兒、煙台女兒——冰心老人在80歲高齡依然懷念她“靈魂的故鄉”——煙台,童年的八年,海成為冰心童年生活的最好的伴侶。習習海風、滔滔海浪陪伴著她,在海邊戲水,在海邊遊玩。用她的話說:“這是我童年活動的舞台上,從不更換的布景,我是這個闊大舞台上的‘獨腳’,有時在徘徊獨白,有時在抱膝沉思。”

煙台的海更推動了煙台經濟的發展。煙台區位條件優越,是山東省7個沿海城市中唯一跨渤、黃兩海的城市,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海洋旅遊資源和海洋礦產資源。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熱潮中,煙台市抓住機遇,推進實施藍色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優化提升現代海洋漁業、海洋文化旅遊、海洋交通運輸物流、臨港加工製造等四大骨幹支柱產業,突破發展生態環保、海洋新興服務、海水綜合利用三大新興高端產業,逐步形成‘高端、高質、高效’的藍色經濟。

煙台的海,是一幅畫,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是一座壯麗的舞台,在這潮起潮落的海岸上流淌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海因人而美,人因海而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