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茂的鮮血洗亮了劉巴的眼睛,他看到劉備正在大踏步走上九五之尊,誰也無法阻擋。劉巴還想多活幾年,所以,當諸葛亮這些人來找他起草登基時的祭天誥文時,他雞啄米似的點頭:“能為陛下登基效力,三生有幸!三生有幸!”隻能是三生有幸,否則就一命嗚呼。
可是,劉備這時卻還在“堅持”,大聲嚷嚷:“我說過隻是掃平國賊,不能稱尊號的!”諸葛亮很配合,勸他說:“現在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您是劉氏後人,現在即帝位是最合適的。”劉備“無奈”,隻得答應了。
劉備這一套,是曹操和曹丕父子玩剩下的。反複勸進,反複推讓,三讓而後就,就是為了擴大輿論,讓天下人都明白他們不是名利客。可是,天下人什麼不明白啊!
曹丕稱帝後半年,221年四月初六,成都武擔山的南麵舉行了一場新皇帝登基儀式,劉備坐在龍椅上,接受臣民跪拜。
一隻無辜的黑色公牛被宰殺,被打扮成犧牲,擺在祭台上,劉巴宣讀祭天誥文,祈禱天神隻保佑漢家。曹丕稱帝是篡位,劉備稱帝是繼承漢朝大統。可是,為了與真正的漢朝區分,人們習慣上把劉備的漢朝稱為“蜀漢”。
六屈辱的王冠
曹丕受禪,劉備稱帝,孫權也不想落後,他找來占星師,看看江東有無帝王星氣。占星師的職責是根據孫權的意思得出相應的結論,有帝王星氣或者沒有帝王星氣。最後,占星師得出的結論是有帝王星氣,但是位次尚少,據此可以推出孫權此時的心理:可以稱帝,但是時機未到。所謂時機未到,是他料到與蜀漢有一場不能避免的惡戰。
骨子裏是老子,但是關鍵時刻能做孫子,孫權的這一性格優勢,是曹丕和劉備無法比的。為了避免與劉備打起來時,受到曹丕的夾擊,孫權在曹丕稱帝前三個月,就派人去洛陽送禮表明友好。
孫權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221年七月,劉備稱帝剛剛三個月,就率領四萬人東征。孫權得到了荊州,當然是想維持現狀,不想開戰,就想和平解決問題,他讓諸葛瑾寫信給劉備說:“陛下請想,關羽與您的關係雖然親近,但比得上先帝嗎?荊州的大小比得上天下嗎?都是應該仇恨的,誰先誰後?”這封代表孫權意思的信,稱呼劉備為陛下,討好對方,又要劉備認識到曹丕才是他首先應該對付的敵人。
殺了我的兄弟,奪了我的荊州,卻在這裏花言巧語,可惡!老辣的劉備當然不會上孫權的當,繼續揮師東進。
好吧,那就打唄!孫權一麵部署作戰,一麵派人去洛陽進貢。
“怎麼辦呢?”曹丕欣賞完孫權的奏章,征求侍中劉曄的意見。
“孫權無故求降,必定是自身危急。孫權先前襲殺關羽,劉備必定大力討伐他。他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原乘虛進攻,所以才會求降。天下三分,我們占了十分之八,吳、蜀各保一州,現在他們相互攻擊,這是上天要讓他們滅亡,”劉曄提出建議,“我們應該出動大軍,渡江襲擊孫權,蜀攻其外,我襲其內,不出半月二十天,吳就滅亡了。吳亡則蜀孤,如果我們占領吳的一半,蜀也不能久存。”
如果曹丕聽劉曄的,也許三國曆史就這樣提前結束了。可是善於做孫子的孫權,求降信寫得無比誠懇卑微,打動了曹丕。曹丕對劉曄說:“他要投降稱臣我卻討伐他,會讓天下想降的人猜疑,不如暫且接受吳降而襲蜀後。”
必須得承認,有時做孫子能哄來更多糖果。八月十九日,曹丕策命孫權為吳王,同時讓孫權以大將軍的身份都督交州,領荊州牧。
曹丕要授,孫權要受,你情我願,本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彼此的陣營裏卻都反對。
劉曄說:“接受他投降是不得已的事情,也就罷了。可是萬萬不可讓他為王啊!王,距離天子隻有一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