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奪權(1 / 1)

王正清開口說道“內廷偵緝捕將殉職,臣深為惋惜,而今司職空缺,兵部擬以軍隊將佐彌補,請陛下禦覽”。王正清說完將奏本捧過冠首。皇帝示意,內侍接了奏本,碎步呈上。李天龍略有翻看,心中連連冷哼,王正清所薦三人,最高品階竟是從四品的千牛衛將軍,內庭捕將不過從五品,兵宗竟舍得這樣的置換,但是誰又知道內廷緝捕司被其他各宗滲透進了多少人呢?

朝議並非是讓官員無地放矢,今日的議題數個,大的方麵,是對身亡的內廷捕將加以封賞,以昭天下。商討百越閩族的用兵方略細則。王正清在讚同對內廷捕將的封賞後,提出彌補捕將空缺,這其實是士族派係的妥協。

皇帝默默不語,手拿那份奏本,似在思量,輕輕放在龍案上,道“王卿擬將王宗熾,李摯,長孫淝代以內庭緝捕將的空缺,眾卿以為如何?”。皇帝此語一出,朝堂嘩然,王宗熾,李摯,長孫淝,皆是兵宗捍將,以韜略,兵法,為其道。而且李摯,長孫淝品階已高於內庭緝捕將,那王宗熾更是戰功赫赫,多次與吐蕃,大食交戰的邊將,累功繼從四品的千牛衛將軍。難不成兵宗想一家獨大嗎?

太學學正費剴出班說道“陛下,萬萬不可,王宗熾將軍有功於朝庭,既無過失,亦不驕橫,兢兢業業,不可降階而用”。

王正清說道“費學正,王將軍願學內庭捕將不惜身死而為陛下分憂,此次乃是王將軍自願以全作為臣子的一片丹心,難道這也不可以嗎?”。

禦使台監查禦使閔燾芝,出班說道“王大人,朝庭既有朝庭的規矩,王將軍一片丹心可表天日,但是也不可廢規越矩。陛下,臣認為天地經緯華夏龍溯都應有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王大人所薦之三人論忠心,能力,都可以為緝捕將,但是卻破壞了朝庭的法度規矩,即不可為也,臣有奏本呈上,亦薦三人為內廷捕將備選。”

閔燾芝恭呈奏本,退身回班。李天龍翻看奏本,坦言道“閔卿舉薦刑部緝捕將高勳,禦使李斂節,刑部監正尤無疾,為內廷捕將後選。

相繼,禮部,戶部,太學,匠部,全都提出了自己的舉薦之人。皇帝默默不語,朝堂內,聲如鬧市,唇舌如刀劍般往來。“肅靜,肅靜”中書省左令袁汲,嗬斥幾聲,聲音不大,卻響徹每個人的耳旁。袁汲俊逸儒雅,丹鳳眼中怒氣一閃而逝。他所修煉的浩然正氣已近乎化境。袁汲嗬止了一眾朝臣,向著門下省,中書省,及其它王公勳貴看了幾眼,不卑不亢出班奏道。“請陛下聖裁”。門下侍中裴韜,與袁汲對視一眼,微微一笑,看向上柱國大將軍長孫無極,那個蒼髯老兒卻似未睜眼睛。再看向三公和幾位權王,卻都是各懷心事,心照不宣。

朝堂靜了下來。李天龍緩緩說道“既如此,那則由朕來決定了。各部推薦之人,或能文,或能武,或文武皆能,都是朝廷的賢才,朕是有數的。而今東南異亂,道宗十大仙派之一的思仙派,不明消失,仙跡山方圓數裏焚如地獄,天災示警,疑是閩人勾結外域異族,入侵中土,是故,興兵伐閩,迫在眉睫。眾卿所薦之士,皆列入征伐大軍之中,依品階再由中書門下各卿定奪。

皇帝如此一說,卻避開了內廷偵緝捕將補缺之事。一眾朝臣目瞪口呆,未想爭來爭去卻是個空。袁汲心中疑惑,他身居高位,一手安排之計,是想借此逼迫皇帝在內廷捕將中再安排進儒宗之人,漸漸形成獨大之勢。卻不想皇帝有此安排,此次算是儒宗敗了一招。

皇帝繼續說道“兵部員外郎監內廷密使,範仲平出班”。範仲平恭謹出列。卻聽內侍嶽壽讀道“奉天承運,皇帝昭曰,範卿仲平勇毅忠和,文武皆通,侍朕於野,待之如兄弟,而立新朝,屢慰朕心,多建功勳,司職無怨,拳拳之心,朕尤所感。今免範仲平兵部員外郎監內廷密使之職,授中柱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戚國公位,賞齊魯食邑一萬五千戶,金十萬,絹一萬匹。領京畿左右威衛,錦洲,川府,營軍,合計二十五萬,征伐百越閩族”。

範仲平,抬起眼睛看向李天龍,四目相對,有信任,有責任,亦有赫赫皇威。“臣,接旨謝恩”。

“宣國師,伏煞珂進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