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紛爭之初5(1 / 1)

範仲平在皇帝的笑聲中緊蹙眉頭。他恍然回憶起丹鼎祖師所說太古三皇五帝至今,其間,巫,妖,魔,鬼,人,五族爭鋒,為的其實隻是一個道字。混沌初生,天地初開,何為之道,何為之永恒不滅,何為之長生不死?其中固然有剛強無匹的力量,而更應有的卻是維持宇宙天地空間平衡的道。陰與陽,晝與夜,星辰變幻,五行演生,太一之始,九九之極,無處不透露出道的神秘和包容。

人教大興後傳承之道,經曆中原諸侯春秋戰國。神秘而不可探測的道,便被細化。逐演變成,道宗,儒宗,法宗,兵宗,墨宗等等流派,它們結合五族功法,或以書文傳世細述對天地平衡之道的理解,或以禮樂,律法,兵戎,義俠,修真,來對道加以更直白的闡述。生與死是人生之道,興與亡則是曆世之道。

皇帝是想拋棄掉華夏千萬年來的傳承嗎?那些相互依存,又相互克製的華夏各宗,不正是在依朝堂而演繹著道的變遷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範仲平默念著亞聖的警世之言,看向佝僂老朽的外域智者。

顯然身為國師的伏煞柯正是在以神授皇權的威嚴,長生不老的希翼,鼓惑著皇帝,甚至在皇帝孤傲的內心播下了一顆抗逆天道的種子。天道順逆,真能由一人來獨斷嗎?上代人皇,妄動兵戈,大興土木,與天下士族離心,再也無法顧及到天下生民,而至取禍亡國,陛下,天道不可逆啊。

李天龍笑聲漸歇,見範仲平鎖眉沉思,問道“仲平似不甚讚同國師所言?”。範仲平答道“微臣不敢,國師所言,乃勸陛下博采眾家,接納外族,鼎盛華夏,創萬代聖世~~~”範仲平說到這裏,皇帝李天龍接口說道“你讚同就好,不似魏鑒之那般,總以天道生民之由而不以讚同,朕問他什麼是天道,他卻支支吾吾說不出所以然來。朕要做不世之君,有國師為朕解閱上古辛秘,有滿朝文武為朕開疆拓土,守牧八方,小國千裏來拜,遠邦萬裏來朝,此上代可有?”。

伏煞珂拜道“盛世因陛下而興,陛下便是天,陛下賜給臣民一切,陛下的道便是臣民之道”。

李天龍又是一陣長聲大笑。伏煞珂待他聲歇,恭身稟退,範仲平隨後亦退出禦書房。

******

範仲平在內為不入流的小小兵部員外郎,卻兼司內廷密使,實則有代天耳目,暗中偵緝貴胄官民的實權,恰是因為這份權力,他便成為士族權與皇權之爭的政治旋渦中心,最大的餌食。另外,國師伏煞珂一點點侵蝕著皇帝的內心,皇帝疏遠舊臣,變得孤獨冷酷,隻想著皇權,長生。

伏煞珂可以不顧清流士大夫以華夷之辯做出長篇大論的伐責挑釁,隻是一味迎合皇帝,在那些士大夫古風勃發的抗拒皇帝意誌的背後,卻是皇帝積蓄起來的怨恨,這些作料都被加進了士族權與皇權之爭。一旦矛盾爆發,勢必難收。少數睿智的老臣離開京都。而那些代表著不同思想,勢力和宗族的幕後者們都在靜靜的觀察著天道走勢的局。

“陛下,內廷偵緝部將封候之事,臣有本”。內宦接過奏本,李天龍招手讓那宦官將奏本遞上龍台,略翻翻,抬頭看向奏本的官員,卻是吏部侍郎羅咫。李天龍說道“羅咫,內廷捕將忠心朕事,已盡身死,你說他們功勞不足為列候。朕已翻看了你的奏本,通篇都是曆代歸製,詩禮先賢,這樣的奏本寫來何用?”李天龍不喜不怒,將那奏本拂在地上。

羅咫撲通一聲跪在地上,渾身瑟瑟發抖,顫聲說道“陛下,微臣奏本末,列有捕將雷傳罡,習平山,安惟道,平日所行不端諸事和所犯之罪,臣並非無據。”羅咫嘶啞而說,接不上氣息,跪在地上喘息。

李天龍輕輕的冷哼了一聲。使宦官揀起了奏本。羅咫汗如雨下,臉上搐動,睜著無助的眼睛看著皇帝翻開奏本。此時,朝廷之上數百雙眼睛全都聚集在那奏本之上。

“哈哈哈哈,好好好”皇帝‘啪’的一掌重重的拍在龍案之上。“又是謀反,查,給我去查。羅咫,若是你所說不實,反坐之罪,朕要誅你全家”。吏部侍郎羅咫聽聞此言,昏倒在朝堂之上。

伺候太監上前探了鼻息,稟了皇帝,吩咐侍衛將吏部侍郎羅咫架出殿去。朝堂之上波瀾不驚,肅靜如常。

“臣有本奏”兵部侍郎王正清出班站立,手捧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