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英詩麼?我又一次懷疑起來!
那麼,會不會是其他語種的詩作呢?
會不會是《古美人歌》——Ballade des dames du temps jadis呢:
Mais où sont les neiges d'antan?——去年白雪,如今安在?
好!好個《古美人歌》,好個“昨年”yester-year?
寫這首名詩的人叫弗朗索瓦·維永,或譯維庸(Fran·ois Villon,約1431年—1474年),是法國中世紀末詩人。於巴黎出生,生平不詳,據說曾因謀殺、盜竊罪而被控,最後下落不明,被後世稱為現代"被咒詩人"(poètes maudits)的鼻祖。維永在生前默默無聞,到了十六世紀由詩人馬羅(Clément Marot)編輯、出版了他的詩歌,維永的名字才漸漸進入法國的文學正典。 這首《古美人歌》又譯作《亡女謠曲》,在這首詩中,詩人非常沉重地沉吟道:
從愛中他贏得如此的淩辱和哀苦!
From Love he won such dule and teen!
“淩辱”“哀苦”兩個詞,羅塞蒂分別用了dule and teen,實際上,前者dule ,指dule tree,即受難樹,也是中古英國用來在公共場合絞死人的樹。後者teen,也是古老的罕見詞語,專指悲傷、傷害和哀痛。因此,單獨地看,毫無古英語那種獨特的沉痛味道。
這節的末尾詩人都問了同一句:
But where are the snows of yesteryear!
這是維庸最著名的法語詩句Mais ou sont les neiges d’antan的英譯,老師講過,相信它隻是被羅塞蒂譯成英文後,才傳之久遠,因此又稱為英語中的名句——為了保留這一句的獨特,故而漢譯也隨為譯成“昨日之年”,凸顯yester-year的本義。
那麼,精明如丈夫向景去,聰慧如劉偉德,怎麼會不使用類似的方式,來暗喻自己的一生的歎息呢?
yester-year Pearl !
YP——過去之珠!昨年之珠!
就仿佛就成了她的一個魔之咒,一個心靈的密碼!終身逃不掉它的束縛。這分明又是個神之諭,它不動聲色地界定了我們的女主角劉德偉的命運走向;這難道不就“讀者4”說過的,這正是人生之另一麵——B麵麼?而這一麵,才算得上是人生真正的密碼!
我還能說什麼呢?難怪她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任歲月蹉跎而去!珍珠蒙塵,原本就不需要理由的;它本來就是由一腔淚珠兒彙聚而成的啊!
說中的珍珠的確挺不簡單的。先人們從觀察中得知,當一滴露珠偶爾落進海裏,正好被一隻巨大的貝殼接住,就會生成一粒珍珠。西方人認定,珍珠與美神維納斯息息相連;著名畫家波堤切利在《維納斯的誕生》一畫中,將女神置於一扇巨大的貝葉之上,從水底緩緩而出,女神抖落的水珠形成粒粒珍珠,潔白無瑕,晶瑩奪目。丹麥人將珍珠與美人魚扯在一起,美人魚思念王子而不得,淚灑相思地,被守護在身邊的貝母蚌珍藏起來,時間長了,眼淚就變成顆顆珍珠。
我們中國,最出名的莫過於鮫人的故事了,傳說南海裏生活著一種鮫人,她們在悲傷哭泣時,滾落的眼淚是美麗的珍珠,而且珍珠是否圓潤,又同月亮的盈虧有關係。在月圓之夜,鮫人哭泣時,滾落的珍珠特別圓,而在月亮缺一角時,珍珠也就奇形怪狀了。這樣,詩人李商隱才吟詠道——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其實,真正的原因正如我們知道的那樣,天然珍珠本是氣泡或砂粒偶爾進入貝殼,其中的軟體受到刺激後,便不斷排出珍珠液,一層層地包裹這一外來物而形成的。對於哲學家說來,可以解釋為最美的東西往往在痛苦的代價中磨練出來的。對於詩人來說更是如此,詩中的每一顆珍珠都是一滴眼淚,每一顆珍珠都是一滴有生命的露珠,所以握在手中,人會感到那種溫潤的靈魂,原來是它們來自於大海的生命——在生命這個終極目標中,哲學家和詩人的解釋取得了一種難得和諧,那麼淒美,又那麼雋永。
我聽說,大自然環境下偶爾形成的說法,如今已被人為的養殖法打破。隨著養珠技術的提升,開始以人工將珠核殖人蠔肉內,減低了對大自然及運氣的依賴。基本上,培養牡蠣及培殖人工養珠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過程,須曆經數年。在培殖人工養珠過程中,首先要將珠核及從另一隻蠔身上抽出的少許肌肉組織一起殖人牡蠣內,而牡蠣便會因外來物質的侵入口而吐出了一種碳酸鈣的獨特分泌物,一層層地包著入侵的珠核,一顆人工養珠便開始誕生。大約經過兩年半悉心的培殖,令人矚目的一刻才會來到,這過程,真有“看似尋常卻奇崛,成義雖巧也艱辛”之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