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4章 我幫前輩整理的中醫學習資料(1 / 3)

中醫自學手冊之內照圖。

最近我一個做平麵設計的朋友也在自學中醫,前不久打電話來說遇到了疑問,要我解答。我聽了他說半天後才知道,他得到了一本叫做《內照經》的書,卻不知該如何看起。

我很無奈的對他解釋說,內照經,又叫內照圖。是華佗死後他的弟子將其理論整理後編輯而成的醫學書籍,但是這本書,初學中醫的人,不必去看。

朋友不解,我回答說,內照經是早期中醫基礎書籍之一,主要敘述了人體的髒腑骨骼構造,是華佗弟子們對當時中醫理論的一次總結,但是這也隻是當時中醫的總結而已,就如黃帝內經一般,內照經,也有不足之處,而且較之黃帝內經,內照經則錯誤更多,因為它本身就是一本解剖書籍,中醫談解剖,無異於自取其短。

這裏還涉及到一個有趣的神話,有些看了內照圖的道士,喜歡以此來證明道教的內視術是真實存在的,這種說法,粗聽來有些道理,但是轉念一想,則又會發現其存在著極大的破綻。

試想一下,道教內視術,可以大概定義為可以看穿人體的一種法術,如果說內照圖是這種法術下的產物,那麼其中的錯誤又如何解釋呢?嗬嗬,當然,我不是否定內視術,隻是說明了《內照經》不能作為內視術存在之證據的理由而已。

所以諸位看到內照圖內容時,研讀即可,無需深究。後人還有更好的書籍可供繼續學習,不可過分崇拜古人……

三國演義中,孫權的哥哥孫策受傷,華佗又不在江東,隻好請了華佗的弟子來醫治,華佗弟子醫術不錯,若不是孫策屢屢發怒,倒也是可以痊愈的。

曆史記載,華佗的弟子不少,其中名聲最著的恐怕就要算吳普了。吳普的醫名幾乎不下於華佗,吳普的名聲,來源於他所寫的那本《吳普本草》。

吳普的本草,集合了前輩醫家對藥學的研究成果,其中更有華佗對藥物的評價解讀。吳普在書中將藥物的產地,炮製,都一一作了簡述。

且融會百家,將幾個醫家的不同意見統一編在一起,以便後人參考,就當時藥學書籍來講,也算創舉。可惜《吳普本草》已經沒有流傳了。

現存的《吳普本草》版本,是由後人將《太平禦覽》中所引用的《吳普本草》內容摘錄下來,整理而成的,這點甚為可惜。如果有人對本草藥學有較為濃厚的興趣,不妨找來看看。

下麵我引用一段其中的原文:貫眾,一名貫來,一名貫中,一名渠母,一名貫鍾,一名伯芹,一名藥藻,一名扁符,一名黃鍾。神農、岐伯∶苦,有毒。桐君、扁鵲∶苦。一經∶甘,有毒。黃帝∶鹹、酸、微苦,無毒。葉青黃,兩兩相對,莖黑毛聚生,冬夏不死,四月華白,七月實黑,聚相連卷旁行生,三月、八月采根,五月采葉。

說到針灸,很多人就會想到一本學習針灸必看的醫書,《針灸甲乙經》,又稱《黃帝針灸甲乙經》。學針灸不看此書,不足以稱會針灸。

晉朝名士皇甫謐長年受疾病所擾,無奈之下,決意學醫,數年手不釋卷,終於醫道大成,醫名冠絕一時。當時人因為濫用一種名為五石散的礦石類藥物而患病者極多,旁人聞皇甫謐有醫名,往往前去求解五石散之解藥。

其實他們不知,皇甫謐奮力學醫正是因為他自身也中了五石散之毒。也正是因為這種種的壓力,令皇甫謐在其有生之年,遍讀醫書,長期與疾病鬥爭。

最終皇甫謐老師在他晚年,也成了中醫針灸學上的巨著《針灸甲乙經》。如果你不想學習完《黃帝內經-素問部》的理論再去學習《黃帝內經-靈樞篇》的針灸術,而是想邊學理論邊學針灸術,那麼《針灸甲乙經》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之一,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是集合了《黃帝內經》的素問、靈樞兩部,又將另一部已失傳的針灸巨著《明堂孔穴》加入其中的綜合性讀物。

因為皇甫謐對三部書中的一些內容進行了刪除,所以它的內容並不是十分繁重。可謂精簡而全麵。特別是因為《明堂孔穴》已經消失,所以這本《針灸甲乙經》就成了《明堂孔穴》唯一的載體。

所以後世學醫者,很難繞開《針灸甲乙經》來談針灸。但是初學者讀這本書時最好裝備《中醫辭海》之類的書籍一部,因為這本書內容繁多,術語幾乎是一句一個,更有很多語句的意思並非現代漢語中的意思,故此要讀此書,必須有打硬仗的準備,我在下麵引用一段書中的原文,大家先熟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