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3章 我幫前輩整理的資料(1 / 2)

中醫自學手冊之讀書經驗總結。

本周最後的工作日,我想和大家說說學習中醫的讀書方法。說到讀書,我真正讀書的年數並不多,十七歲以前,我大多是在看書,對很多書匆匆涉獵,或者象征意義的讀一讀一些古文書籍,以此讓自己能在別人那加一些印象分。

到了十七歲以後,我開始認真讀書,別誤會,我看的第一本書不是黃帝內經之類的醫書,而是司馬遷的《史記》。這本書我在小學六年級就看過譯本,當時完全沒覺得它哪裏好。內容宛如流水賬一般,人物性格也很千篇一律。

我十七歲時之所以讀這本書,是為了查詢書中某個人物的資料,我為了追求能將資料收集的完整些,所以找來了史記的原文來看,但是比較遺憾,我居然沒看懂。請不要誤會,我說的不是大體上的懂,我指的是從每句話上,甚至每個詞上的那種理解。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看一些文章,都會犯同樣的毛病,就是很容易就觀其大略,匆匆看過即可,看完後所得甚少。

我小學看史記,也是這樣,而且我看的還是譯本,於是當我再看時,我覺得試著翻譯一下它,這段話的意思,最後終於弄懂了。

這讓我很欣慰,而且之後我又發現,自己對史記這本書的整體印象都改觀了,而且我對一些古文的理解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這點讓我非常興奮。

中醫:我說到這裏,並不是要讓大家都去讀史記,而是在說一種學習方式,這種方式,看起來很緩慢,卻是將你的學問變得紮實的一種手段。

中醫著名溫病經典《溫病條辨》的作者吳鞠通老師曾經說過,學醫之道,在於近與病謀,退與心謀。具體理解起來什麼意思呢?

其實意思很簡單學醫時,應該針對病例,對一些實踐問題做出研究,而後又要與理論結合,總結出相關規律。很多人可能看了這句話後,會覺得相當的普通,其實不然。真正做到這句話,不是說說就完了的。

首先還是要讀書,雖然不斷給人看病,總結經驗,也可以成為名醫,但是在目前這個時代,這種醫生已經很難誕生了,所以學醫的第一步還是要讀書,閱讀醫書,是吸取前人經驗的最好辦法。

但是讀書之後呢?這就是消化問題了,給大家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昨天群裏一個朋友說:“我讀書很多,就缺少醫療實踐了。”然後另一個網友就試著考了考他對於陰陽虛實的寒熱變化該如何表現的內容。看過《問診妙法錄》的朋友肯定知道,寒熱萬病之本,人生病,寒熱必有變化,隻是很多時候變化在內,不易察覺罷了。

所以學醫,必然要知道這個規律。而這位自稱讀書很多的網友,則表示自己不會,而後還為自己找了很多理由。其實這些理由,如果放在其他一些無關緊要的學問上,是完全可以的,比如你和人討論美術問題,那麼你可以不知道很多東西。

但是如果放在醫學上,特別是放在一個喊著要去實踐的學習醫學的人身上,那麼就讓人不寒而栗了。大家可能不知道,很多疾病,有時候就像一個先鋒官,它代表的,是身體係統的隱患,而很多時候用藥,就是在掌握著病人身體素質的好壞,用對了,隱患全無,日後身體可以自然恢複,用錯了,就會導致病人身體日益惡化,最後崩潰。而上麵所說的陰陽虛實,正是掌握這個大方向的重要手段。

我們在這裏,不應過多說那位自稱讀書很多的網友什麼,因為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也是認真學醫之後,才能得來的知識,但是這個知識,就在醫學知識的表麵,隨意找一本講述醫學基礎的書籍,便可以看到,而如果您沒有看到,很可能是沒有用心了。但反過來想,學醫可以不用心嗎?

這位自稱讀書很多的朋友在群裏和人爭論時,旁邊的一個網友又說:“他不知道,你們不該告訴他嗎?知識應該交流的啊。”

這位朋友的話,說的很對,其一別人不知道,那麼我們解答,是常理,其次知識需要交流。但是告訴別人知識的方式,是有不同的,對待不同的情況,手段必然會有不同。比如這位自稱讀書很多的朋友,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卻並沒有羞愧之意,而是去找客觀原因,那麼這種情況,我們告訴他的手段就遇到瓶頸了。一般我遇到這樣的朋友,基本采取的手段是避開……退讓回避,因為這類朋友在被人指出不足後,往往都會激起很大的情緒,當時無論你如何說服、教授知識,能灌進去的可能性,都非常低。而且反而容易激化關係。與其結怨,不如退讓。當然,這種朋友也就因為這個性格,而失去了和人交流的機會,別人有知識,和你交流,是出於善意,故此在別人說出你所不知道的知識時,應該先淨化心靈,用心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