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上)(2 / 3)

【功效】解表散寒,行氣和胃。

臭梧桐葉

【來源】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的幹燥葉。

【產地】主產於河北、浙江等地。

【性狀】完整的葉呈廣卵形或卵狀心形,長7~15cm,寬5~12cm。全緣或有波狀齒;先端尖;基部較平截或寬楔形;上麵綠色,下麵淡綠色;幼嫩的葉兩麵均有白色短柔毛,老葉上麵光滑,下麵有時仍有白柔毛;羽狀網脈於背麵突起。葉柄長2~8cm,被褐色短毛。氣特異,味苦。

【功效】祛風除濕,降血壓。

艾葉

【來源】菊科植物艾的幹燥葉。

【產地】主產於安徽、湖南、湖北等地。

【性狀】幹燥的葉片多皺縮卷曲,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上表麵灰綠色或深黃綠色,有稀疏的柔毛及白色腺點,下表麵密生灰白色茸毛。有短柄。質柔軟。氣清香,味苦。

【功效】散寒止痛,溫經止血。

三、其他類中藥

川牛膝

【來源】莧科植物川牛膝的幹燥根。

【產地】主產於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呈圓柱形,微扭曲,偶有分枝,長30~60cm,直徑0.5~3cm;表麵棕黃色或灰褐色,有縱皺紋、支根痕和許多橫向突起的皮孔;質韌,不易折斷,橫切麵淺黃色或棕黃色,有多數筋脈點排列成3~8輪同心環。氣微,味甜。

【飲片】川牛膝片為約1mm厚的薄片,切麵淡黃色或棕黃色,可見許多筋脈點排列成3~8輪同心環。

【功效】祛瘀通經,通利關節,利尿通淋。

牛膝

【來源】莧科植物牛膝的幹燥根。

【產地】主產於河南省。

【性狀】呈細長圓柱形,有時稍彎曲,上端較粗,長30~70cm,直徑0.5~1cm;表麵灰黃色或淡棕色,有細皺紋和側根痕,皮孔明顯;質硬脆,易折斷,受潮後變軟,斷麵平坦,微呈角質狀而油潤,可見黃白色筋脈點斷續排列成2~4輪。氣特異,味微甜、苦澀。

【飲片】牛膝為類圓形厚片或呈圓柱形的段;切麵淡棕色(久置顏色加深),略呈角質樣而油潤;中心木部淺黃色或黃白色,其外圍散有筋脈點,排列成2~4輪同心環。

酒牛膝表麵淡黃色,偶具焦斑,微有酒氣。

鹽牛膝多具焦斑,味鹹。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逐瘀通經,引血下氣。

黃芪

【來源】豆科植物膜莢黃芪或蒙古黃芪的幹燥根。

【產地】主產於山西、黑龍江、內蒙古等地。

【性狀】根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長30~90cm,直徑1~3.5cm。表麵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縱皺紋。質硬而韌,斷麵纖維性強,有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氣。

【飲片】生黃芪片呈類圓形或橢圓形片狀,厚2~3mm。皮部黃白色,有棕色環紋及放射狀紋理或裂隙,中心黃色,周邊灰黃色或淺棕褐色。

蜜黃芪深黃色,質較脆,略有黏性。味甜,有蜜香氣。

【功效】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紅芪

【來源】豆科植物多序岩黃芪的幹燥根。

【產地】主產於寧夏、甘肅南部和四川西部。

【性狀】呈圓柱形,少有分枝,上端略粗,長10~50cm,直徑0.6~2cm。表麵灰紅棕色,有縱皺紋、橫長皮孔樣突起及少數支根痕,外皮易脫落,剝落處淡黃色。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麵纖維性,並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形成層環淺棕色。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功效】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當歸

【來源】傘形科植物當歸的幹燥根。

【產地】主產於甘肅,雲南、四川、陝西等地也產。

【性狀】略呈圓柱形,下部有支根3~5條或更多,長15~25cm;表麵黃棕色至棕褐色,具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樣突起;根頭直徑1.5~4cm,具環紋,上端圓鈍,有紫色或黃綠色的莖及葉鞘殘基;主根表麵凹凸不平,支根直徑0.3~1cm,上粗下細,多扭曲,有少數須根痕;質柔韌,斷麵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具放射狀紋理;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數棕色油點;木部色較深淡,形成層環黃棕色。有濃鬱的香氣,味甘、辛、微苦。

【飲片】當歸呈黃白色,為微翹之薄片,中層有淺棕色環紋,有油點,質柔韌,味甘、辛、微苦,香氣濃厚。

酒當歸呈老黃色,略具焦斑。

土炒當歸呈土黃色,具土氣。

當歸炭呈黑褐色,質枯脆,氣味弱。

【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獨活

【來源】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的幹燥根。

【產地】主產於湖北、四川等地。

【性狀】主根略呈圓柱形,下部常有2~3個分枝或更多,長10~30cm;根頭部膨大,圓錐形,有橫皺紋,直徑1.5~3cm,頂端有莖、葉的殘基或凹陷;表麵灰褐色或棕褐色,具縱皺紋,有隆起的橫長皮孔及稍突起的細根痕;質較硬,受潮則變軟;斷麵有一個棕色環,皮部灰白色,可見多數散在的黃棕色至棕色油點;木部灰黃色至黃棕色。有特異香氣,味苦、辛,微麻舌。

【飲片】為類圓形薄片,厚1~2mm,切麵皮部灰白色至灰褐色,有黃棕色或棕色細小油點;木部約占2/3,灰棕色至黃棕色;形成層環深棕色;周邊灰褐色或棕褐色,粗糙。

【功效】祛風除濕,通痹止痛。

前胡

【來源】傘形科植物白花前胡的幹燥根。

【產地】白花前胡主產於浙江、四川;紫花前胡主產於江西、安徽、湖南、浙江、山東等地。

【性狀】呈不規則圓錐形或圓柱形,稍扭曲,下部常有分枝,長3~15cm,直徑1~2cm;外表黑褐色至灰黃色,根頭部多有莖痕,外圍有葉鞘殘存的纖維毛狀物,上端具密集的橫向環紋,下部有縱溝或縱紋,並有凸起的橫向皮孔;質較柔軟,幹者質硬,易折斷,斷麵不整齊,淡黃白色,可見一棕色環(形成層),皮部散有多數棕黃色小點,木部黃棕色,顯放射狀紋理。氣芳香,味微苦、辛。

【飲片】前胡為不規則圓形薄片,厚1~2mm;切麵淡黃白色或類白色,形成層環棕色或淺棕色,射線放射狀,皮部散在多數棕黃色油點;氣芳香,味微苦、辛。

炙前胡深黃色,略有黏性。味甜,有蜜香氣。

【功效】散風清熱,降氣化痰。

防風

【來源】傘形科植物防風的幹燥根。

【產地】主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性狀】呈圓錐形或長圓柱形,下部漸細,長15~30cm,直徑0.5~2cm;表麵灰黃色或灰褐色,粗糙,有縱皺紋,多數橫長皮孔及點狀突起的細根痕;根頭部多有密集的環節,習稱“蚯蚓頭”,有的帶有棕褐色毛狀葉基;體輕,質鬆,易折斷;斷麵皮部淡棕色,散生黃棕色油點,有放射狀裂隙,木部淺黃色。有特異香氣,味微甜。

【飲片】為圓形或長圓形的厚片,形成層環色深,皮部棕色,有多數放射狀裂隙及眾多細小油點,中心色黃,形成層環紋明顯,習稱“鳳眼圈”。

【功效】解表祛風,除濕止痙。

柴胡

【來源】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幹燥根。前者習稱“北柴胡”,後者習稱“南柴胡”。

【產地】北柴胡主產於河北、河南、山東、吉林等地;南柴胡主產於湖南、四川、安徽等地。

【性狀】北柴胡藥材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長6~15cm,直徑3~8cm;根頭部膨大,頂端殘留3~15個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下部分枝;表麵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麵顯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根較細,圓錐形,頂端有多數細毛狀枯葉纖維,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麵紅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頭處多具細密環紋;質稍軟,易折斷;斷麵略平坦,不顯纖維性。具敗油氣。

【飲片】柴胡為圓形、類圓形、長圓形的片狀,厚2~4mm,有的呈段片,長達0.8~1.2cm;切麵淡黃色,皮部薄,呈棕色或棕黃色,木部寬廣,呈黃色。氣微香,味微苦。

醋柴胡呈黃褐色,質幹脆,具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