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篇珍愛生命,遠離毒品(1 / 3)

從1992年起, 每年國際禁毒日都確定一個主題口號,以達到國際社會關注和共同參與的效果。如1992年國際禁毒日的口號是: 毒品,全球問題,需要全球解決”;1998年國際禁毒日的主題是: 無毒世界我們能做到”;1999年國際禁毒日的主題是: 親近音樂,遠離毒品”;2001年國際禁毒日的主題是: 體育拒絕毒品”;2002年國際禁毒日的主題是: 吸毒與艾滋病”。 2003年國際禁毒日主題是: “讓我們討論毒品問題”(2003年我國“6·26”國際禁毒日的宣傳主題為“遠離毒品,關愛未來”)。2004年國際禁毒日的主題是“抵製毒品,參與禁”。2005年國際禁毒日的主題是:“珍惜自我,健康選擇”。

青少年已成為毒品的主要受害者據國家禁毒委員會統計,當前我國的吸毒者中,35歲以下青少年占全部吸毒者的85.1%。青少年吸毒的原因複雜多樣,如不健康心理、好奇、同伴和朋友的勸誘、 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等。 但對毒品無知,是他們誤入毒海的一個最常見的原因。 此外,還有醫源性因素等。

對毒品無知、好奇

有一個初三年級的學生,為考個好高中,每天學習、複習到很晚,感覺很疲勞。這時,有人拿來一點“白粉”,告訴他:“吸了這個就能精神百倍。”孩子信以為真就吸了。結果,沒有幾天便染上了毒癮,不僅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身體也全跨了,最後他沒有走進理想的中學,而是進了戒毒所。

一個年僅14歲的吸毒者說: 我根本不懂什麼是毒品,沒有人告訴我毒品有多可怕,我認為吸毒和吸煙一樣。”

有一名年輕的醫生,接觸了很多吸毒者,對他們既憎恨又不解,他認為:凡事都能戒斷,戒不成是因為沒有毅力。 他要以身試毒,為他人作出“榜樣”。沒想到,他吸食毒品後,同樣戒斷不了,成了海洛因的俘虜。最後,他自殺了,留下一句話: 別學我!”

經受不住他人、特別是“朋友”的勸誘。

青少年易受群體影響,盲目結成“哥們兒”或“姐們兒”關係,相互效仿。吸毒亦是如此,許多吸毒的青少年都說: 我是看見別人吸,自己才吸的。”或: 他們吸都沒事,我就嚐一點,以為不會出問題的。 ”

尋求刺激

原重慶市號稱“百萬富姐”的李某,為尋求刺激,追求不良時尚而染上毒癮,吸光了全部家產。 昔日重慶市家喻戶曉的“第一火鍋女”,如今流浪街頭,一無所有。

不健康的逆反心理

有的孩子對老師、家長的告戒置若罔聞,越說毒品不能沾,他就越要去嚐嚐,最後是自食其果。

家庭成員的不良影響

父母吸毒的不良環境使子女吸毒者明顯增加,小小年紀便對生活失去信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尋求解脫

對於感情脆弱、意誌薄弱的人更容易發生。 夫妻感情不和、失戀、父母離異、事業受挫、失業待業等引起的苦悶、情緒低落,為了緩解環境的壓力,便想用毒品來麻醉自己,解脫苦惱,結果落進萬丈深淵不能自拔。

醫源性成癮

由於國家對於麻醉品控製較多,現在醫源性阿片類藥物成癮已不多見。

你知道嗎?

1997年國家禁毒委與國家教委聯合發文,規定各大、中、小學校都要開設禁毒知識教育,這是因為青少年是最容易受到毒品侵襲的重點對象,各大、中、小學校是青少年最集中的場所。

禁毒教育的“五個一工程”:即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要育建立一所禁毒教育基地;各大中小學校每年都要集中開展一次禁毒教育活動; 各地都要組織一批禁毒宣傳理論研究成果;創作一批禁毒文藝活動;培養一批青年禁毒誌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