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圓滿說服篇(3)(1 / 2)

一位知識測驗的主持人向一位應考者提問:“先生,據說您是足球方麵的專家,理所當然知道所有足球方麵的事,是嗎?”“那當然。”應考者悠然地回答。“那麼,請問球門上的球網有多少個孔?”應考者一楞,但隨即鎮定下來,說:“能提出這樣問題的人一定是知識十分淵博的大學問家。”“那當然。”主持人麵露喜色地答道。“那麼,你一定知道保塞尼亞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研究的是什麼學問?”應考者問道。“保塞尼亞斯是古希臘一位能言善變的哲學家。”主持人自信地答道。“完全正確。”應考者又問道:“你知道有關他的一件軼事嗎?有一次,雅典的首席執政官聽說他很有口才,想當眾考他一下,就請他出席貴族會議。首席執政官讓每個貴族議員提一個難題,請他用一句話來回答所有的難題。議員們提了幾十個問題,而他隻用了十分簡單的一句話就回答了所有難題。你知道他說了什麼嗎?”“麵對這樣多的難題,他隻能說不知道。”主持人得意地回答。“完全正確,您真不愧為是保塞尼亞斯的後代。”應考者又問道:“今天我想再提一個問題,你還能用一句話回答嗎?”“請問吧!”主持人頗為自負地答應了。“那麼,現在我問你,足球球網上有多少個孔?”“啊……”主持人無言以對。

在這裏,應考者麵對主持人的刁難,先巧妙地回避,再“投其所好”恭維他“知識淵博”,使其在自我陶醉中不知不覺充當了被考者的角色,應考者又一再恭維他“回答正確”、“完全正確”,使其更加自鳴得意,完全忘記了自己的角色身份,最後落入了對方的陷阱。而應考者巧妙地運用“投其所好”術,反客為主,反守為攻,掌握了主動權,反而控製了主持人,也使自己的知識水平、應變能力和傑出的辯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摹形擬象把話說到點子上

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可選取比較恰當的比喻,把精辟的論述與摹形擬象的描繪糅合在一起,這樣,不但能給人以藝術上的美感,而且會更有說服力。讓我們看一個例子:

《召公諫厲王弭謗》記述了召公的勸諫之詞。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勸諫厲王不能壓製人民言論,應像治水那樣予以疏導,讓人民對朝政暢所欲言,擇善而從,改正失誤,實現人民的意願。

內容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障之也”至“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用“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比喻,說明厲王弭謗的危害性,可謂振聾發聵!“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具體說明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道理。江河堵塞不通,就會引起決堤泛濫,受到傷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讓人民講話,也必然會引起類似江河決堤泛濫那樣的嚴重後果。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結論,也是召公的政治主張:“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就是要讓老百姓把話說出來,才是為政者的正確途徑。

第二層(“故天子聽政”至“是以事行而不悖”),以“天子聽政”一句總領,寫了“宣之使言”的種種好處。召公認為,天子處理政事,首先要廣開言路,讓人民把心裏想的都說出來,才知道老百姓在想些什麼。這就是通過大大小小的各種官員,用詩、曲、書、箴等形式進言。

第三層(“民之有口也”至“其與能幾何”),從正反兩方麵論述“民謗”直接關係到國富民強的道理。以“土之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比喻“口之宣言”,是前一個比喻的深入,即對待民“謗”不僅不能消極被動地“防”,更要積極主動地“宣”。這就更增強了勸諫的說服力。這兩個分句說明了“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也就是說,讓老百姓用嘴發表言論,國家政事的好壞就能夠從這裏體現出來。“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緊承、小結“財用於是乎出”和“衣食於是乎生”兩句,也說明了“口之宣言”的重要性。

《召公諫厲王弭謗》的三層內容中有兩層都是大量運用比喻的手法,正是這些形象生動的比喻,才使得召公的建議易於被厲王接受。而其中提出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已經成為曆代傳誦的名言。《荀子·王製篇》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唐朝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都來源於此,可見這一比喻對後世影響之大。

摹形擬象用形象的手法來闡述自己要說的道理,既不傷和氣,又能顧全大局,不失為一種說服他人的好方法。

以柔克剛把話說到點子上

任何人都是有自尊、要麵子,所以,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以柔克剛,多用建議的語氣詞句,少用命令口吻,這樣不但能避免傷害別人的自尊,而且他們會覺得你這個人平易近人,進而樂於接受你的建議,與你友好地合作。

著名人際關係學家卡耐基曾和美國最著名的傳記作家伊達·塔貝爾小姐一起吃飯,他告訴她正在寫有關“對待下屬”這本重要的書。塔貝爾告訴卡耐基,在她為歐文·楊羅寫傳記的時候,訪問了與楊羅先生在同一間辦公室工作了三年的一個人。這個人宣稱,他從來未聽過楊羅先生向下屬下過一次命令。例如,歐文·楊羅從來不說“做這個或做那個”,或者是“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他總是說:“你可以考慮這個”或“你認為,這樣做可以嗎”。他在口授一封信之後,經常說:“你認為這封信如何?”在檢查某位助手所寫的信時,他總是說:“也許我們把這句話改成這樣,可能會比較好一點。”他總是給人自己動手的機會,他從不告訴他的助手如何做事,他讓他們自己去做,讓他們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成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