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2章 郡望的由來及古今地名(1 / 3)

“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我國春秋至隋唐時期,“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範圍內的名門大族,意指郡中望族。秦朝改“封建製”為“郡縣製”,把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後增加到40多郡,郡下設縣。之後,作為一級行政地區的郡雖時有變化,但它的範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區,比縣大又比省(相當於過去的州或道)小,郡望是在曆史發展中形成的。

魏晉至隋唐時期,每郡都有顯貴的世族,人們把它稱為“郡望”,意思是世居某郡,被當地人所仰望,例如潁川陳氏、濟南林氏等,都是世居當地的有名望的家族。唐時,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並稱“五姓七族”。因此,“郡望”反映了古代姓氏的地理分布。後來更多指一姓中家族最大,名望最高者所在的地域。郡望是紀錄著一個姓氏起源、繁衍和播遷的過程。既是該姓家族早期發祥之地,也是其家族人口、經濟實力、政治地位和文化影響強盛壯大的反映。唐宋土人好標郡望,以郡望標注形式,成為習俗。漢至隋唐繼承了秦代的郡縣製,但是具體的郡縣劃分有所不同。隋唐時代,往往州、郡的名稱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數時期稱“州”不稱“郡”。宋代以後,郡的稱呼取消了,明清稱府(州)、縣。於是改用“望出”這個稱呼,即“名門望族”的出處。它的內容與郡望基本一致。

曆史上,由於某一姓氏的姓源或發祥、聚集、變遷之地非止一處,於是一姓常常不止一個郡望,尤其人口眾多的大姓,往往有多種淵源,多個支派,每種淵源支派都有可能形成一個郡望,每個郡望都可能形成一個郡望堂號,如張姓有24望,王姓有21望。但通常以其中一個郡望為主,以區別主從,說明它們是由古代同一個或幾個“根”上在不同的時期衍生出來的分支、旁係。郡望或望出反映的是一個姓氏繁衍發展的過程,有了一個比較清晰可尋的主流與支流脈絡。同時,一個地方又是多姓居住,這些有的居住地由於曆史久,名氣大,傳播廣,因此,出現了多姓同一個郡望,成為普遍現象,如太原郡至少有40多個姓以太原為郡望堂號。郡望與堂號密不可分,堂號往往以該姓氏發祥地的郡名作為堂號,即以郡望為堂號,堂號的使用範圍比郡望廣,如李姓郡(望)號有30餘個;王氏有38個;張姓40餘個。

郡望兩個功能,一是社會的功能,即通過郡望來標明出身,為人們通婚姻、入仕途提供參考;另一個是宗族的功能,即為人們尋祖問根,聯宗認親提供參考。

各姓的郡望,其形成都有一個較長的過程。一般來說,在郡望的興起階段,也就是漢魏時期,一個姓氏大都隻有很少幾個郡望。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姓氏的郡望都有所增加。隋唐時期的郡望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在許多新的郡望興起的同時,一些魏晉六朝時期的舊郡望漸漸被人拋棄不用。宋朝時期,各姓的郡望基本上都是迅速減少,其實是各個姓氏都在由許多分散的郡望逐漸統一到某一個著名的郡望上來。因此,宋代以後,絕大部分中國的姓氏都隻剩下一個統一的郡望。此後近千年來,中國各姓的郡望情況,就基本都沒有多少變化了。

現在人們還很重視自己姓氏的來曆和郡望,特別是現代寓居異國他鄉的華人,姓氏郡望成為追尋家世淵源,謁祖朝宗的重要依據。常常以同姓、同郡望來聯宗認親。在當今台灣,幾乎每一個姓氏都保留著傳統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對故土先人的眷戀之情。“姓氏郡望”這一傳統的曆史文化遺產,在團結海內外炎黃子孫,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等方麵,仍具有現實的意義。由於郡望大多為古地名,已不被人所熟知,現將這些古地名大致的現代地名予以對照,並列出已知的姓氏,以供參考(以郡望首字筆畫為序)。

九江郡:秦設郡,晉置尋陽郡。隋改江洲為郡,治在德化,今江西省九江市一帶。

九原郡:秦設郡,漢更名為五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西五原縣一帶。

九真郡:黎。西漢置郡,治所在胥浦縣(今越南清化省清化西北)。隋移治九真縣(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唐初廢。

廣平郡:遊,宋,荊,賀,談,逯,貢,屠,程,焦,籍。漢景帝設。漢分邯鄲郡置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省雞澤東南)。東漢並入巨鹿郡,三國魏初複置郡。隋廢。今河北省南部永年縣一帶地區,任縣至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帶。

廣漢郡:王,李。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繩鄉(今四川省金堂東),東漢移治雒縣(今四川省廣漢北)。隋廢。今四川省遂寧縣東北,廣漢縣一帶。

廣陽郡:西漢昭帝置郡,治薊縣。今北京市大興縣一帶。

廣宗:潘。東漢置縣,北魏為廣宗郡治,隋時改名宗城縣,隋複稱廣宗縣。治所在今河北省威縣東。

廣陵郡:盛,劉,高,蕭,戴,皋,貝,慶,貢,陳,於。西漢高祖置廣陵國,漢景帝改江都,東漢改為廣陵郡,治所在廣陵。明清為揚州府,今江蘇省揚州市西北,射陽湖西南地區。

上穀郡:成,穀,張,榮,侯,真,麻,寇,燕。秦置郡,秦滅趙後設,秦三十六郡之一。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北魏廢。隋唐時的上穀郡即易州。今河北省張家口至小五台山以東、北京市延慶縣以西,內長城和昌平縣以北一帶地區。

上黨郡:包,馮,連,苗,尚,魯,樊,鮑,繁。戰國韓國設。秦置郡,秦三十六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省長子西南),東漢移壺關(今壺關北)。隋唐上黨郡即潞州,治上黨,即今長治市。今山西省沁水以東地區。

上京:唐渤海有五京,以肅慎故地為上京稱龍泉府,今吉林省寧安縣西南。

下邳:葉,皮,餘,穀,梁,陳,國,趙,高,滑,闕。漢初縣名,東漢改臨淮郡置下邳國,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省睢寧西北)。南朝宋時改為郡。隋廢。今江蘇省睢寧西部地區。

山陽:嶽,王,鞏,伊,郗,邵,養,滿,兆。有兩處:一處由漢武帝改山陽國為郡,治所在昌邑縣,西晉改為高平國。在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北獨山湖周圍地區;另一處東晉置郡,治所在山陽縣,隋廢。在今江蘇省清江、淮安一帶地區。

千乘郡:倪,庾。西漢高祖時期置郡,治所在千乘。東漢時改樂安郡。今山東高青縣高苑鎮北。

義陽郡:朱。三國魏置郡,治所在安昌縣(今湖北省棗陽縣東南)。東晉改義陽國置郡,移治平陽縣。隋廢。河南省信陽市以南地區。

開封郡:萬俟,韶,滕。東魏置郡,治所在開封縣(今河南省開封市南)。北齊廢。

太原郡:弓,王,元,介,白,羊,武,令狐,弘,畢,師,伏,鄔,祁,孫,閔,沃,遲,張,阿,武,易,郝,昝,宮,祝,胥,秦,郭,唐,能,祭,閻(閆),尉遲,溫,鄢,蔚,鮮於,韶,霍,鬱。戰國時秦莊襄王置郡,秦三十六郡之一,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唐時的太原郡即並州。今山西省五台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

太康:朱。隋改陽夏縣置,治所在今河南太康縣。

天水郡:趙,王,尹,雙,艾,龍,皮,權,莊,那,紀,嚴,楊,別,狄,趙,秋,薑,秦,莘,真,桂,閻(閆),梁,隗,琴,慎,闞,上官,子車。西漢武帝置郡,治所在平襄縣(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東漢明帝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穀東南)。三國魏恢複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郢縣(今甘肅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今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通渭縣西。

巴西郡:譙。西晉僑置郡,與梓潼郡同治涪縣(今四川省綿陽縣東)。隋廢。今四川省閬中縣一帶。

巴郡:蓬,督。戰國時秦以巴國地置郡,治所在江州縣。隋廢。今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

長沙郡:王,鄧,劉,歐陽,羅。秦置郡,治所在臨湘縣(今湖南省長沙市)。隋廢。相當於現在的湖南省境。

長樂郡:馮,甘,賈。北魏改長樂國置郡。隋代長樂郡治所在信都縣,今河北省冀縣一帶。隋廢。唐分閩中縣置長樂縣在今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一帶。

長葛:春秋時期置邑,漢置長社縣,隋改長葛縣,清為許州。今河南省長葛市。

丹陽郡:廣,甘,申,包,朱,劉,那,何,杭,陶,強。漢置郡,治所在宛陵縣,三國吳移治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隋廢。今安徽省宣城市。

中山郡:湯,王,仲,齊,劉,李,張,郎,焦,藍,甄,藺。春秋時為中山國,西漢高祖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縣),後改為國,十六國後燕以為都城,隋廢。今河北省定縣一帶地區。

內黃:駱,薊,路。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省北部、衛河上遊內黃縣西北。

玉田:陽。唐改無終縣置,治所在今河北省玉田。

平原郡:東,東方,芮,師,華,劉,張,陸,明,柏,常,溫,雍,管。西漢高祖置郡,治所在平原縣。晉改國。南北朝、隋唐時廢時設。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地區。

平陽郡:鳳,句(勾),汲,牟,紀,巫,邴,來,步,汪,衛,管,來,仇,歐,饒,晉,柴,敬,解。三國魏置郡,治所在平陽縣。北魏移治白馬城(今臨汾市)。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平昌郡:孟,巨,毋,紅,宓,管,離。三國時東魏置郡,治所在昌平縣。後廢,晉複名,隋廢。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南。

平盧:邰,檀。唐開元年間置,治所在唐,五代方鎮。治所在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後移治青州。宋廢。今山東省益都縣一帶。

平陵:孟,濮陽。漢立縣。三國魏改始平,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山。另一處於漢置縣,屬濟南郡,唐廢。西晉改東平陵縣置,治所在今山東省章丘縣西。北周廢。

平安:司徒。西漢置縣,三國時廢。治所在今江蘇省寶應縣西南。

平陸:孟。漢置東平陸縣,唐改中都縣,治所在今山東省汶上縣西北,另一處唐改大陽縣置,在今山西省平陸縣。

東平郡:花,王,畢,呂,竹,劉,萇,邰,原,康,宿。漢郡國名,漢武帝改大河郡,南朝宋改東平國為郡,北齊廢。今山東省東平、泰安一帶。

東陽郡:習,苗,鄭,官,宦,樓,路。三國吳置郡,治所在長山縣。南朝陳政名金華郡.今浙江省金華地區。

東郡:成。秦置郡,治所在濮陽縣(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三國後屢有廢置。

東莞郡:從,竹,劉,孫,鬆,竺,徐,藍,童,臧。晉分琅琊,東漢置郡,治所在今山東沂水縣東北。西晉栘治莒縣,北齊廢。今山東省沂水、莒縣一帶。

東海郡:徐,於,王,呂,後,莊,劉,關,何,陳,茅,昌,竺,孟,後,戚,疏,魯,鮑,臧,糜,濮。有三處。一處秦置郡,治所在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北)。楚漢之際為郯郡,漢高祖時複設為東海郡。南朝宋移治襄賁縣(今山東省蒼山縣南)。一處東晉置郡,今江蘇省常熟市北。一處隋改海州為郡。北齊又移治連口(今江蘇省漣水縣),隋唐時仍設。後廢。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東萊郡:王。西漢置郡,治所在掖縣。東漢移治黃縣(今山東省黃縣東)。西晉改為國,還治掖縣。南朝宋複為郡。隋唐時東萊郡即萊州(今山東省東掖縣一帶)。

巨鹿郡:魏,毋,牟,時,巫馬,莫,曹,舒,廖。秦置郡,治所在巨鹿縣。東漢移治癭陶縣(今河北省寧晉縣西南)。西晉改為國。北魏複為郡,後廢。今河北省平鄉縣以北至晉縣一帶。

北平郡:田,邊。西晉改右北平郡,治所在徐無縣(今河北省遵化縣東),北魏廢。今河北省滿城縣北。

北地郡:豆,盧,傅。秦置郡,治所在義渠縣(今甘肅省慶陽市西南),西漢移治馬嶺縣(今甘肅省慶陽市西北),東漢移治富平縣(今寧夏吳忠縣西南)。西魏改名通川郡。今甘肅省東部和寧夏南部一帶。

北海郡:王,奚,逄,唐,綦,漆。西漢景帝置郡,治所在營陵縣(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東漢改為國,移治劇縣(今昌樂縣西)。魏,晉時或為國或為郡。北齊改為高陽郡。今山東省濰坊地區樂縣一帶。

漢陽郡:東漢置,三國至隋均置,治所常有變易,唐代改沔州為漢陽郡,在今湖北省漢陽一帶。

漢中郡:戰國秦惠王設。隋廢,唐複置。今陝西省漢中市。

代郡:達。戰國趙武靈王始置。秦漢代郡治代縣,西晉末廢。今河北省蔚縣西南。

馮翊郡:吉,遊,雷,印,喬(橋),嚴,連,魚,黨,郭,益,寇,景,焦。原為秦漢時的內史郡三國魏以左馮翊改置,治所在臨晉縣(今陝西省大荔縣)。北魏移治高陸縣(今陝西省高陵縣),晉再設,後廢。今陝西省韓城以南、白水以東、渭河以北一帶。

蘭陵郡:萬俟,劉,蕭,繆。西晉置郡,治所在丞縣(今山東省棗莊市東南)。南朝宋移治昌慮縣(今山東省滕縣東南)。北魏廢。

東晉僑置郡,治所在蘭陵縣(今江蘇省武進市西北)。南朝宋改名南蘭陵。

樂安郡:蔣,任,孫,仲,榮,高,閻(閆)。唐置郡,明改州,後為武定州,今山東省惠民縣,另一處,漢置縣,屬千乘郡。晉廢。

樂陵郡:祁。西漢置縣,東漢末年置郡,隋廢。今山東省樂陵縣一帶。

永城:朱。三國吳分南城縣置,治所在今江西省黎川縣北。隋廢。

遼東郡:佟,高。戰國燕國置郡,治所在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西晉改為國,後複為郡。十六國後燕末地入高句麗。北燕又僑置遼東郡於今遼寧西部。北齊廢。今遼寧省遼陽市大淩河以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