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起名包含著許多的技巧和方法,要做到名字順口、簡單、含義深刻、令人難忘,就要注意對“形、音、義”三個大的方麵的選擇。
一、字形的選擇
①不宜用筆畫太多的字。筆畫太多,不但自己不好寫,別人也不好記。
②避免部首、偏旁相同。部首相同使人有一種單調、重複的感覺。如“林森杉、江波瀾”等就屬這種問題。
③取名時,要注意搭配。因為文字有“肥瘦長短、強弱虛實”之分。
肥:施、圓、豐、賜、態等,給人行動笨重的感覺。
瘦:七、小、幹、子、千等,雖有活力.但本性弱小。
長:申、奇、平、芽、竹等.給人缺乏耐力的感覺。
短:四、土、正、山、丘等.給人毅力不強的感覺。
弱:穿、美、夢、花、苗等,給人稍欠果斷的感覺。
強:奮、成、泰、武、猛等,給人好動、易熱易冷、擅交際、果斷的感覺。
虛:亢、己、門、口、空等。給人欠缺目標、無所適從、難達心願的感覺。
實:國、福、昌、宜、尊等,給人穩定、較保守、勤從事、稍頑固的感覺。
二、字音的選擇
①姓名的聲母和韻母相同。如“汪(wang)是由“烏”(w)“昂”(ang)拚寫成的,起名時不宜為“汪文威”(wang wen wei)——三個字的聲母相同,讀起來很不順口。同理,姓“包”的也不宜起名叫“包伯幫”。
如果將兩個名字互換一字,改成“汪伯威”和“包文幫”或“汪文幫”和“包伯威”,便動聽得多了。相鄰兩個字的聲母要盡量避免相同,讀起來才上口。韻母也要注意這個問題。
②姓名字音與不雅詞同音。如韓淵、杜子達等名,看字義都很文雅,但容易在口語裏讀成喊冤、肚子大等。
③姓名的平仄聲相同。現代漢語不講平仄,而以“四聲”來論。所謂四聲是指“平、上、去、人”。如“柳景選”三個字全是上聲,讀起來很繞口,不如“柳敬官”好聽。“張書襄”都是平聲,不如“張叔向”好聽。
三、字義的選擇
①不用太俗的字。大名與乳名不同,乳名使用的時間短,為稱呼方便,討個吉利,不須要顧慮太多。大名卻要用一輩子,選字時不能不慎重。如果選用過於粗俗的字,很容易被人認成是個沒有學問的人。像“李老二”、“張阿大”等名字.就應該盡量避免。
②不取太洋化的字。這不符合中國人的心理習慣。如“麥克”、“亨利”、“約翰”、“瑪麗”等這種名字,可能使與之交往的人產生不愉快的心理。
③不用太冷僻的字。如不常見的、不好認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