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死要麵子活受罪1(3 / 3)

有幾個朋友勸卓王孫說:“令愛既然願意嫁給他,就隨她去吧。再說司馬相如畢竟當過官,還是縣令的朋友。盡管現在貧寒,但憑他的才華,將來一定會有出頭的日子,應該接濟他們一些錢財,何必與他們為難呢?”

這樣一來,卓王孫萬般無奈,分給司馬相如夫婦仆人百名,錢財百萬,司馬相如夫婦大喜,帶上仆人和錢財,回成都生活去了。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一直被民間所津津樂道地傳誦,其一是源自於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衝破封建禮數的束縛,追求愛情的自由幸福;其二是夫婦倆當壚賣酒,以放下麵子來換得萬貫家財,可謂是名利雙收,哪管世人評說。

人死要麵子活受罪,看樣子這句話一點不假,假如司馬相如夫婦太注重麵子的話,他們也隻能清苦度日了。相反,他們抓住了老丈人愛麵子的特點,巧用心機,便掙得了巨大的家財,讓自己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也為曆史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

5.好馬照吃回頭草,做人不能一根筋

“好馬不吃回頭草”,這一句流傳甚廣的民間俗語,正印證了中國人的麵子觀念之強,也使多少人失去了本來屬於自己的機會和幸福。勇敢放下麵子,“好馬也吃回頭草”,是做人成功的又一玄機。

某公司員工因故被老板辭退,一個星期後,老板又給她打來電話,並向她解釋,之所以讓她走人,確實因為老板當時心情不好,但公司現在仍歡迎她回去,而這位員工聽說後生氣地予以拒絕:“好馬不吃回頭草!”

還有一位男士,他被女朋友給甩了,因此心情十分痛苦,因為他內心裏深愛著這位女孩。過了一段時間,那位女朋友回頭向他認錯,並表示願與他重歸於好,而這位男孩為了維護自己的男子漢氣概,便傲氣地說道:“好馬不吃回頭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這樣一句俗話:好馬不吃回頭草!是的,作為一個人,我們不能沒有做人的骨氣與人格。為了達到自己的某一目的而受人擺布,喪失應有的自尊與道德,實在不是一種可取之道。但有些場合下,曲折迂回戰術確實能助你一臂之力。如果一味恪守“好馬不吃回頭草”這一信條,你就缺少了一種回旋的時間與空間,自己把自己的路給堵死了。

或許你會說:做人就是要有一種“好馬不吃回頭草”的誌氣,要有一種“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英雄氣概。但你應該細想一下,如果你真的有誌氣,寧可當匹英雄的死馬,也不做一匹賴活的活馬,那麼世人倒真應該為你立塊碑紀念了。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卻是因為一時衝動、意氣用事而斷送後路。況且在很多情況下,你完全有把握分清自己當時是一種誌氣還是意氣行事。絕大多數人就是在麵臨該不該回頭時,錯把意氣當成了誌氣,或用誌氣來掩蓋自己的意氣,明知自己已無草可食,而回頭草又鮮又嫩,卻怎麼也不肯回頭去吃!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多種可能與選擇,並不是不吃回頭草就必會餓死無疑。回不回頭,這完全是一種選擇,當你麵臨回不回頭這一選擇關卡時,請想想:

(1)你現在有沒有草可以吃?如果有,這些草能不能吃飽?如果不能吃飽,或目前無草可吃,那麼未來會不會有草可吃?在吃到草之前,你尚能支持多長時間?

(2)這些回頭草本身的草色如何?值不值得去吃?對你是否真的有意義?

除了上麵兩點之外,你完全可以暫且不考慮別的問題,如麵子等,因為一旦考慮麵子,就會使你無法冷靜和客觀地對待自己目前的處境與問題。換句話說,你要考慮的是現實,而不是麵子問題。

當然,回頭草有時是好,可是吃起來並不那麼令人好受,因為當你吃回頭草時,也許會碰到周圍人們的議論,甚至嘲諷,以至於讓你無法張口、消化不良!這裏,奉勸你一句話:吃你的草,管他人如何議論!你隻要認真誠懇地吃,填飽肚子,養肥自己就可以了!何況時間一久,別人也會忘記你是否吃過回頭草,而且當你回頭草吃得自己身強體壯,並且對他人大有幫助時,別人還會佩服你——果然是一匹好馬!

人各有性,當然人也各有其誌,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觀與處世之道,我們不可苛求每個人都得去吃回頭草,但在麵對殘酷的現實時,我們要勸說一句:餓死的好馬,就隻能算是一匹死馬,而非一匹好馬了!

6.放下架子,以退為進

很多人之所以隻選擇不放棄,隻知進不知退,根本原因是他們放不下麵子和架子。暫時的退後,無疑會招來非議或嘲笑,而他們的麵子容不得半點嘲笑,隻有一味地勉強硬撐下去。但是,暫時退卻,養精蓄銳,等待時機,這樣的退後再進會更快、更好、更有效、更有力,在某些時候,退一步路更寬。

一位留美計算機博士學成後在美國找工作。有個嚇人的博士頭銜,求職的標準當然不能低。結果,他連連碰壁,好多家公司都沒錄用他。想來想去,他決定收起所有的學位證明,以一種“最低身份”去求職。

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錄用為程序輸入員。這對他來說簡直是高射炮打麻雀,但他仍然幹得認認真真,一點兒也不馬虎。不久,老板發現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不是一般的程序輸入員可比的。這時他才亮出了學士證,老板給他換了個與大學畢業生相稱的工作。

過了一段時間,老板發現他時常提出一些獨到的有價值的建議,遠比一般大學生要強,這時他亮出了碩士證書,老板見後又提升了他。

再過了一段時間,老板覺得他還是與別人不一樣,就對他“質詢”,此時他才拿出了博士證。這時老板對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麵的認識,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

這位博士最後的職位,也就是他最初理想的目標。然而直線進取失敗了,後退一步曲線再進,終於如願以償。

以退為進,由低到高,這既是自我表現的一種藝術,也是生存競爭的一種方略。跳高,離跳高架很近,想一下子就跳過去並不容易。後退幾步,再加大衝力,成功的希望可能更大。人生的進退之道就是這樣。

這個博士的辦法是聰明的,他先降下身份和架子,甚至讓別人看低自己,然後尋找機會全麵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讓別人一次又一次地對他刮目相看,他的形象慢慢變得高大。如果剛一開始就讓人覺得你多麼的了不起,對你寄予了種種厚望,可你隨後的表現讓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結果會被人越來越看不起。這種反差效應值得每個人注意。人家對你的期望值越高,越容易看出你的平庸,發現你的錯誤,相反,如果人家本來並不對你抱有厚望,你的成績總會容易被發現,甚至讓人吃驚。

許多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不懂得這種心理,往往希望從一開始就引人注目,誇耀自己的學曆、本事、才能,即使別人相信,形成心理定式之後,如果你工作稍有差錯或失誤,往往就會被人瞧不起。試想,如果一個本科生和博士生做出了同樣的成績,人家會更看重誰呢?人家肯定會說本科生了不起。你博士的學曆高,理應本領高些,可你跟人家一樣,有什麼了不起呢?心理定式是難以消除的。所以,剛走上新崗位的人,不應當過早地暴露自己,當你默默無聞的時候,你會因一點成績一鳴驚人,這就是深藏不露的好處。如果交給你一項工作,你說“我保證能夠做好”就幾乎和說“我不會”一樣糟糕,甚至更糟糕。你應當說:“讓我試試看。”結果你同樣做得很好,可得到的評價會大不相同。

俗話講:退一步路更寬。這裏所說的退是另一種方式的進。暫時退卻,養精蓄銳,以待時機,這樣的退後再進則會更快、更好、更有效、更有力。退是為了以後再進,暫時放棄某些有礙大局的目標是為了最後實現更大的成功。這退中本身已包含了進的含義了,這種退更是一種進取的策略。

那位留美計算機博士的求職藝術堪稱絕妙,最初對理想目標追求得太迫切,反而白白增添煩惱而又不能達到目的,倒不如退而求其次,以退為進,走一條曲線成功之路。

以柔克剛,以退為進,這種曲線方式,有時比直線的方式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