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魏征在上唐太宗疏中說:“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這個意思要比李世民說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更為深刻。覆舟和載舟是說如何保證老百姓永遠是“載舟之水”,而不要成為“覆舟之水”,而“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則進一步說明,統治者不能離開老百姓,離開老百姓的皇帝必是亡國之君;而王朝更替,天下易姓,老百姓仍然是老百姓。一句話,統治者不能離開老百姓,而老百姓卻並不依賴統治者。
悠悠中華五千載,我們的祖先在中華大地上生息、繁衍,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輝煌,為世人所稱頌。回溯曆史,我們不難發現,“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確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
1931年發生了“九·一八”事變,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和肆意挑釁,國民黨政府置國家與民族利益於不顧,一味妥協退讓不抵抗;危難關頭,中國共產黨率先發出抗日救亡的號召,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和中國人民一道進行殊死抗爭,並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所以,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成功經驗時,特別強調,“有無群眾觀點是我們同國民黨的根本區別”。張學良將軍也認為共產黨之所以能發展壯大,就是因為共產黨順應了民意,並且說到做到。
創業容易守業難。人心向背,是社會發展和政治變革中的決定性因素。“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是一條曆史規律。古人雲“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民而不擾民為本”。我們黨來自群眾,服務群眾,這是黨生存發展的前提。任何時候,隻要是忘記了這個前提,就會失去根基、瀕臨險境。在當代曆史條件下,能否保持密切聯係群眾這個最大政治優勢,是關乎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的重大政治問題。一名合格的黨員,應該牢記黨的宗旨,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隻有擺正了自身的位置,始終心係群眾,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才能對得起“共產黨員”這個稱號。
黨中央為什麼要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希望所有的共產黨員都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認清自己的職責使命,將踐行群眾路線這場“考試”考好,交出一份群眾滿意的優異答卷。
毛澤東曾經說過:“我們黨必須和廣大群眾保持密切的聯係,如果和群眾聯係不好,就要發生危險,就會像安泰一樣被人扼死。共產黨也會被人扼死的哩!黨什麼也不怕,就怕這一項。”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黨必須牢記,隻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黨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隻有居安思危、勇於進取,黨才能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習近平總書記也說:“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這些話既是真理又是常識。我們共產黨人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對合格的黨員來說,“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在為人民服務上,沒有最好,隻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