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快板書演員,隻用唱不用手,就顯得舞台畫麵呆板、無生氣。手可以作出各種各樣的動作,如持刀、拿槍、眺望……但是,手的表現要與情節結合,所做的動作要有目的不能出現無基礎動作,象舞台表演時的一些毛病:死板板、端大盆、炸油條、亂比劃、動作繁瑣等等。
參照戲劇藝術,手的基本動作有3個要點,即臂圓腋空、力度強弱、層次清楚。
第一個要點:臂圓腋空。
臂膀動作要求圓,膀開如弓形,不見棱角,臂展則腋空,意思不要夾臂聳肩,這樣才能動作舒展、美觀。
第二個要點:力度強弱。
無力的手式會軟綿綿,沒有精神,但用力過猛,又會使動作僵化,這就要求演員要根據人物性格和作品的內容來掌握好分寸,如快板書《魯達除霸》中魯達喚酒保時拍案怒吼的動作,就需力度強的動作來表現魯達憤怒的情緒,如果力度不強不夠就表現不出魯達這一人物的性格。但有些人物則需要較弱的動作,則不可過強,過強亦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人物性格。
第三個要點:層次清楚。
動作不是一下子就表現出來,它需要有一個過程,比如右手指向遠處一座巍巍聳立的山峰,用手直接指,動作既不優美,也顯得呆傻,正確的方法是,右手從左邊劃過,形成一個弧度,然後再伸出,有了這樣的過程動作就顯得優美、大方,有明顯的層次。另外,動作有時間定位,手勢指處固定住,使觀眾清楚後再撤回,不要虛晃一招又換動作,這樣作會使觀眾感不到清楚的層次。“欲高先指低,指東先劃西”就是動作過程的要領。
手的動作全是由戲劇藝術“雲手”而來的,就是說不管手出現了什麼動作,離不開雲手的變換,萬變不離其宗,雲手的特點是圓中透剛、剛中透圓。
(2)眼法。
眼睛是心中之苗,能反映人的內心世界,人的喜怒憂思哀恐驚七情表現全靠跟睛。一個人的跟睛,可以觀察出基本情緒。目光炯炯有神,說明此人精明;眼神暗淡無光,說明此人有病。所謂“出於內,形於色,神在眼,色在臉”,是很有道理的。因此,舞台上的表演,眼睛是得力的工具,對人物複雜情感的表達也就更離不開眼睛的功能,表達情感眼為首,因跟腈是直觀,由於眼睛先看到,其它部位方能相繼配合,所以要求演員正確的運用眼睛,如果:“一張臉、死羊眼、身上板”是不能表達準確的情感的。
為便於眼睛適應於表現人物,下麵介紹幾種方法:
第一是誇張方法。
舞台上演員的眼睛和電影銀幕演員的眼睛是有區別的,電影演員眼睛的變化和日常生活是一樣的,通過攝影鏡頭放大,能清楚地表現出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觀眾一目了然。而舞台上的眼睛需要誇張使用,否則觀眾看不出來或看不明顯,曲藝演員的眼睛要求表現靈活,因為曲藝演唱有它獨特的表演形式,有敘述、獨白、人物變換,這和戲劇演員隻扮演一種角色比較要複雜的多。在這種人物出出進進感情多變的情況下,就要增強服腈的表現力。如:表現人物驚恐萬狀,兩眉高挑,兩唇張大,眼睛瞪圓,使觀眾看得清楚。如孫悟空火眼金睛表演時兩眼上下左右旋轉,表現孫悟空精明神態。要想表現人物打量一個人,眼睛就要上下左右翻動,表現人物正在思索。以上幾例都屬於誇張手法,這與生活中的眼睛有著很大的區別。采取誇張的方法,其目的使觀眾加深理解。
第二是表現方法。
怎樣使眼睛有神,觀眾能看得明白?隻有表現的方法得當,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這裏介紹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斜視”的辦法,比如眼睛往那邊去,采用直視,黑眼珠、白眼珠同在一個方向,就會給人以呆傻無神之感。如果采用斜視,頭型固定黑眼珠傾斜和白眼球形成較大的比例,就顯得皂白分明,傳神繪色。如兩個人物的對話,采取斜視的方法既清楚又有層次。
第三是神有立點。
就是說眼睛要有的放矢,目標集中,寧看一線,不看一片。這樣做不散神,眼中要有物。比如看見一把刀,眼睛就要盯緊,不要嘴裏說刀,眼睛亂看,使神情不能集中。“先看片,落在點”,也是用眼睛的表現方法。先看片的意思是領著觀眾的神走,目的是帶到你所說的點上,這樣做,使虛擬的東西印象深刻紮實,“要聽書,看東南,福建前線在那邊。”“要聽書”這3個字出口時,演員的眼睛直看觀眾,將觀眾的神攏過來這叫看一片,然後再唱“看東南……”眼睛盯在東南方,落在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