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白:是說書人以第三者身份敘述故事情節、地點,介紹人物身份的手段。
評彈的另一種藝術手段是唱詞,基本是七字句。演唱的曲調產生過各種流派,俗稱“人調”。當前比較流行的有旋律婉轉、韻味濃厚的“蔣調”和哀怨傷感、委婉動聽的“麗調”。
3.蘇州評彈的藝術特色
評話和彈詞均以說表細膩見長,吳儂軟語娓娓動聽;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橫生。彈詞用吳音演唱,抑揚頓挫,輕清柔緩,
弦琶琮錚,十分悅耳。經過曆代藝人的創造發展,曲調流派紛呈,風格各異。近40多年來,評彈從內容到形式推陳出新,傳統書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編書目陸續湧現,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
蘇州評彈的藝術流派
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陳(遇乾)調、馬(如飛)調、俞(秀山)調。經百餘年的發展,又不斷出現繼承這三位名家風格,且又有創造發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評彈
如"陳調"的繼承人劉天韻、楊振雄;"俞調"的繼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們均自成一家。其中“馬調”對後世影響最大,多有繼承並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調、沈(儉安)調、“琴調”(朱雪琴在“薛調”基礎上的發展)。周(玉泉)調是在“馬調”基礎上的發展,而蔣(月泉)調又出自“周調”,如此發展繁衍形成了蘇州評彈流派唱腔千姿百態的興旺景象。由於評彈的清潔曲折離奇,表演扣人心弦,形式雅俗共賞,故數百年來流傳於江、浙、滬城鄉,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喜愛。2006年5月20日,蘇州評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蘇州評彈的演出方式
評彈有說有唱,大體可分三種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單檔,兩人的雙檔,三人的三個檔。演員均自彈自唱,伴奏樂器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樂為板式變化體,主要曲調為能演唱不同風格內容的〔書調〕,同時也吸收許多曲牌及民歌小調,如〔費伽調〕、〔亂雞啼〕等。〔書調〕是各種流派唱腔發展的基礎,它通過不同藝人演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流派唱腔。
5.蘇州評話的表演方式
蘇州評話是采用以蘇州話為代表的吳語方言徒口講說表演的曲藝說書形式,流行於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吳語地區,通常與蘇州彈詞合稱“蘇州評彈”。在流行地區,蘇州評話俗稱“大書”,蘇州彈詞俗稱“小書”,總稱“說書”。
蘇州評話源於宋代說話伎藝。清代劇作家李玉的《清忠譜》第2折《書鬧》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蘇州說書中演說《嶽傳》的情景,有表,有白,有類似賦讚的韻文,和現在的蘇州評話相同。明末清初的著名評話藝人柳敬亭,曾在蘇州及其附近一帶說書,與蘇州評話有密切的淵源關係。清代中葉,蘇州評話進入鼎盛時期,成立了蘇州評彈最早的行會組織光裕社。在鹹豐、同治年問,出現了說《水滸》的姚士章等評話名家。
評話的表演包括“手麵”和“麵風”。這種動作和表情,也分說書人的和故事中人物的兩大類。說書人的動作和表情,是解釋性的,並用以表達說書人的喜怒哀樂和愛憎態度。故事中人物的動作和表情,由說書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包括語音和語調來講話,叫做“起角色”。起角色是對故事中人物的模仿,而不是演員以故事中人物的麵目出現,“登場麵依然我”。說書人在書台上,始終是以演員身份出現的。這和戲劇的表演,也有質的不同。
評話的演出,因演員的說法、語言、起角色等方麵的不同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如有的演員說法嚴謹,語言經反複錘煉後基本固定,叫作“方口”。有的隨機應變,舌底生花,善於即興發揮,適應不同的聽眾而隨心變化,叫作“活口”。有的演員說表語如聯珠,鏗鏘有力,為“一口幹”或“快口”。相反,則為“慢口”。有的演員以說表見長,少起角色,則為“平說”。有的以起某個角色見長,如有“活關公”、“活周瑜”、“活魯智深”等美稱。第五節數來寶的學習訓練
1.數來寶概述
數來寶又稱對口快板,由兩個人來表演。數來寶的語言特點如下:
1.大眾化,通俗易懂。數來寶的語言要精練、流暢、俏皮,有感染力。它的基本句式是“三、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