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品的創作
(1)深入生活,貼近生活,體驗生活,從生活中找靈感。要用藝術的眼光去發現題材,挖掘題材。象黃宏、宋丹丹的小品《超生遊擊隊》,趙麗蓉、鞏漢林的小品《如此包裝》,趙本山、範偉、高秀敏的小品《賣拐》、《賣車》等,都是在生活中發掘出的老百姓所熟知的凡人小事,通過他們活靈活現的演出,使觀眾捧腹大笑,回味無窮。蔡國慶和董卿表演小品《超生遊擊隊》
(2)題材宜小不宜大,要“大題小做”,不要“小題大做”。切忌包羅萬象,搞“高大全”,一個小品最好隻反映一件事物,或者隻反映一件事物的一個側麵。內涵豐富,說理充分的題材,是電視係列片或長篇小說的事,不要混為一談。
(3)要有笑料和“包袱”,語言要生動、幽默、詼諧,不要扳著麵孔說話。小品最寶貴的,是語言的生動有趣、妙語連珠。要巧妙地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切忌平鋪直敘。有時一個“借用”語能使觀眾開懷大笑。如宋丹丹的“一顆潔白的門牙前年也光榮地下崗咧”,趙本山在說到與老伴重新和好時的“後來又濤聲依舊”了,都是高超的借用語言的範例。
(4)不要把小品寫成相聲或小戲劇,要突出小品的特點。有些小品作者用心良苦,立意也不錯,總想把小品寫的很有思想性,對人有教育意義。但表演效果適得其反,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把戲劇和小品真正區別開來。
4.小品的主要類型
中國的戲劇小品形態各異,主要分為:
(1)從戲劇小品容量大小,結構繁簡劃分,有多幕劇、獨幕劇。
(2)從題材所反映的時代劃分,有曆史劇和現代劇。
(3)從戲劇小品藝術表現形式劃分,有話劇、歌劇、舞劇、戲曲小品等。戲曲小品是以中國傳統戲曲歌、舞、劇三位一體為特點的戲劇小品,如陳佩斯、小香玉表演的豫劇小品《狗娃與黑妞》。話劇小品是以對話為主,兼有動作的一種戲劇小品。這是最走紅的戲劇小品樣式。如陳佩斯與朱時茂表演的《王爺與郵差》、《主角和配角》,嚴順開等人表演的《張三其人》,趙本山等人表演的小品《賣拐》等。歌劇小品是以歌唱為主,兼有對話和旁白。如潘長江表演的《過河》。
(4)從戲劇小品的藝術效果劃分,主要有喜劇小品、悲劇小品和悲喜劇小品。喜劇小品如《超生遊擊隊》,悲喜劇小品如《芙蓉樹下》,悲劇小品還不成熟,沒有典型代表作品。
(5)從戲劇小品與其它藝術形式相結合劃分,主要有啞劇小品、相聲小品、電視小品、兒童小品、木偶小品。啞劇小品如《吃雞》,半啞劇小品《胡椒麵》,相聲小品如馮鞏、牛群表演的《點子公司》,電視小品如陳佩斯拍攝並表演的拍電影係列、《熱點訪談》係列、《師徒樂》係列等,兒童小品如曾濤寫的《妙訣》,木偶劇小品如黃錫鈞寫的《訓猴》,還有神話劇小品等。
5.小品的主要名家
我國著名的小品演員有:陳佩斯、朱時茂、嚴順開、趙麗蓉(已故)、馮鞏、牛群、蔡明、大山(加拿大籍)、鞏漢林、郭達、何寶文、侯耀華、黃俊英、黃宏、林永健、宋丹丹、範偉、潘長江、趙本山、高秀敏(已故)、郭冬臨、句號等。
我國著名的小品作家有:崔凱、何慶魁、孫豔平(網絡)等。
6.小品的藝術形式
小品這個藝術形式是春節聯歡晚會所誕生的新型藝術表現形式,陳佩斯、朱時茂所表演的小品《吃麵條》為春晚曆史上的第一個小品,從此,陳佩斯和朱時茂開創了中國小品的先河,堪稱一絕。
當代小品通過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近20年的推廣,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一個藝術形式。
7.小品與其他藝術形式的異同
小品與相聲不同,前者為新的藝術表現形式而後者則是中國傳統藝術。小品和相聲在表現形式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小品開始後演員可以隨意走動但相聲卻不然,但是相聲卻可以通過語氣、固定位置的肢體語言表達笑料。
值得一提的是,薑昆、馬季等著名演員並非小品演員而是相聲演員。馮鞏同時是相聲演員,於傳統相聲演員不同的是,馮鞏所表演的相聲大多為泛相相聲。
(1)不同之處
小品與相聲、話劇、折子戲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在於:相聲一般也有小品短小的特點、幽默風趣的特點,以及其它一些共同的特點,但不同點在於:相聲是“說學逗唱”,重在“說”,一般不用道具,不化裝;而小品不僅用道具,要化裝,而且重在“演”,通過表演取得效果。說的多演的少,容易使人視為相聲;光演不說,成了啞劇。
(2)相同點
小品與話劇、折子戲的的相同點是:在形式上,短小,情節不複雜,都具有“戲劇”性或“喜劇”性;區別在於:在內容上,話劇、戲劇的內涵豐富,時空較長,說教成分較多,思想性突出,有的看後給人以沉重的感覺、悲壯的感覺,甚至催人淚下。而小品則不必有較多的內涵和思想性,隻要將具體事物的“一麵”表現得活靈活現即可。不少觀眾反映,小品不歡迎眼淚,隻歡迎逗笑,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說戲劇是社會生活的一幅畫麵或鏡子,小品則是一幅漫畫,是一個“哈哈鏡”。它的特點是用“笑”和誇張的語言反映事物、折射事物;如果說戲劇是以劇情和腳色的台詞直接感染人,使人們受到正麵教育的話,小品則既不屬正麵教育,也不屬反麵教育,它是用一種“啟發式”的形象思維激活人的感官,使人們從笑中受到感悟。
8.小品的表演
小品,一般指短小的表演動作作品,種類有很多,大的方麵可以分為舞台小品和影視小品,這裏主要談的是舞台小品。另外舞台小品中又不同,有專為觀眾欣賞而編排的小品,如電視晚會上的小品,以及目的是為了訓練演員、提高演技幫助把握人物的表演小品,如電影學院表演學院的教學小品等。二者由於目的不同,具體組織、表演時也不同,這裏主要談的是後一種小品。演員必須要有一定的編導能力才能很好理解劇本與導演,現在的表演教學一般都讓學生自己組織編劇本小品,就是為了培養演員的這些能力。
(1)如何組織小品
小品有四個要素:主題、事件、規定情境、相對的完整性。總的說來,要組織好一個小品,就要注意四個方麵:
一是主題鮮明、寓意深刻;二是事件典型;三是結構精巧;四是規定情境清楚。
組織小品一般可以回想自己所經曆過的事情,回想直接、間接觀察或體驗到的材料,回憶自己以前獲得的種種啟發、經驗、教訓等等,展開豐富想象,通過對上述材料的整理,從而編出一個故事,再不斷豐富、細化,經過反複的排練最終形成成熟的小品。當然加工組織小品不見得都是按照從主題到結構再到事件、細節這樣一個順序,常常是從一個中間步驟、一個有趣的點出發發展為一個小品,如從一個有趣的動作、一個事件、一段舞蹈發展開去,增加別的事件,設計別的動作等等最終也能形成完整的小品。
第一,主題鮮明,寓意深刻。主題鮮明就是要求小品中的事件都圍繞一個主題展開,為一個主題服務,要求小品組織者一開始就確定好自己要表現什麼,並且執著的走下去,去選取事件、人物、細節進行編排,主題鮮明並不是很簡單就做到的。那麼如何去設立一個有深刻寓意的主題就變得很重要?藝術來源於生活,這裏主要是一個小品組織者的知識、經驗積累問題。通常一個歲數較大的人想到一個作品揭示的寓意會比年輕人要深刻,但年輕人也能想到包含深刻寓意的主題,比如從自己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較多的方麵來設定。我們應注意觀察生活,在生活中要做一個有心人。培養自己細致的觀察力,經常能夠去各種場合體驗生活,必要時可以用筆記下自己的感受,另外要注意多閱讀、多看好的影視作品、多學習各種方麵的知識,如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等。日積月累當我們要編排一個小品時就不會因為沒有素材而抓耳撓腮,很多學生在組織小品時感覺無從下手就是因為平時的積累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