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0)爭辯法
固執己見,強詞奪理,窮追猛問,振振有詞。例如《小抬杠》:
乙:聽相聲好處大啦!
甲:噢!能免三災去八難,虱子不叮,虼蚤不咬,耗子不來,沒錢來錢,沒麵來麵,不渴不餓,不病不愁。(“包袱”)
乙:沒有那麼大好處,有點小好處。
甲:給我買雙鞋?
乙;不管買東西。
甲:那還有什麼好處啊?
乙:比如您,心裏有點不痛快。
甲:我幹嘛不痛快呀!
乙:比方說您心裏有點煩。
甲:我不煩哪!
乙:您有點兒別扭。
甲:我跟誰別扭哇?
乙:我哪兒知道哇!(“包袱”)您來到這兒進了門一聽相聲,把這碴兒可就忘了。
甲:噢!是這麼回事,那我聽完了一出門兒,又想起別扭事兒來了怎麼辦?!
乙:那……你就別走啦!
以上十種手法,隻是初步的概括。人們在創作實踐過程中,將會根據內容的需要,不斷豐富組成“包袱”的手法。學相聲者如做個有心人,研究每個“包袱”是怎樣組成的,效果如何,趣味、格調怎樣,不斷多聽、多想、多探討,寫作時就會逐漸掌握組織“包袱”的規律。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笑是一把火,它可以把一切肮髒汙穢的東西燒掉。”相聲“包袱”的作用正是這樣。第二節小品的學習訓練
小品是曲藝的一種派生,或者說是曲藝的升華,在現實社會中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其幽默、調笑的語言,聲淚俱下的神態,其出乎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的收場效果往往使人回味無窮。為使這一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經久不衰,在實際的表現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方麵的工作:
1選擇有故事性、曲折性和有教育意義的題材;
2對現實題材進行有力度的藝術加工,使其帶有合理的誇張性;
3語言追求短小精悍,富有幽默感,弱化“貧嘴”;
4注重語言與神態、動作的有機結合。
5舞台環境簡潔,但又緊扣主題;
6寓意一定要深刻,力求有回味和聯想;
7結局做到戛然而止,卻又始料不及;
8演出人員的著裝傾向於臉譜化:
9演出人員的排演著眼於精益求精,要不斷否定自己、完善自己。
1.小品概述
小品名稱大致起源於藝術學校和演藝團體。在美術界,一幅簡潔的、單純的小作品稱為小品。它本身沒有複雜的內涵,隻反映事物的一個側麵或現象,表現形式較單一。如國畫小品,版畫小品,油畫小品。在演藝界,通過形體和語言表現一個比較簡單的場麵或藝術形象的單人表演或組合表演,也稱為小品。
小品最早是演藝界考試學員藝術素質和基本功的麵試項目,一般由錄取單位老師現場出題,應試者當場表演。1983年,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係80班的一個觀察生活練習《買花生仁的姑娘》,作為一個戲劇小品被搬上了春節聯歡晚會,嶽紅、高倩、叢珊、曹力諸明星們樸實的表演,詼諧幽默的風格贏得了觀眾、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從此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有了一個新的藝術形式“小品”。由於春節聯歡晚會的媒介,小品作為不可或缺的獨立的節目參與到演出中。其活潑、詼諧的表演形式倍受觀眾的喜愛。如陳佩斯、朱時茂的小品《吃麵》,其滑稽、幽默的形象動作獲得了群眾的高度讚賞和認可,並直接引發了春晚舞台上的小品表演風潮,具有深遠的曆史影響意義。受其影響,隨後,嚴順開、趙麗蓉、宋丹丹、鞏漢林、趙本山、範偉、高秀敏、黃宏、郭達、郭冬臨.等等一大批小品明星脫穎而出,小品這個新的演藝形式空前火暴,它的題材也空前豐富,小品反映社會現象的深度、廣度及其表演形式也愈趨多樣化。從此小品成為文藝舞台上不可或缺的獨特的。
小品的曆史沿革
“小品”一詞早在晉代即有了,本屬佛教用語。《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讀小品”句下劉孝標注:“釋氏《辨空經》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鳩摩羅什翻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將較詳的二十七卷本稱作《大品般若》,較略的十卷本稱作《小品般若》。可見,“小品”與“大品”相對,指佛經的節本。因其篇幅短小,語言簡約,便於誦讀和傳播,故備受人們的青睞。張融《遺令》:“吾平生所善,自當淩雲一笑。三千買棺,無製新衾。左手執《孝經》、《老子》,右手執小品《法華經》。”(《南齊書》卷四十一)可見他對“小品”的偏嗜。晚明夏樹芳著有《香林牘》,自序雲:“長夏居毗山,日禮《蓮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晚明文人為逃避政治禍患,嗜佛成風,但隻是逃於禪、隱於禪,大多數人並未真的遁入空門。所以他們根本沒有耐性鑽研深奧玄秘、卷帙浩繁的佛典,卻對“小品”情有獨鍾。隨著“禪悅”之風的興盛,文士們將“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學中,便成為很自然的事了。小品一詞最早出現在晉代《世說新語》
萬曆三十九年(1611),王納諫編成《蘇長公小品》,最早將“小品”視作文學概念。陳繼儒《〈蘇長公小品〉敘》雲:“如欲選長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雋異者置前,其論、策、封事,多至數萬言,為經生之所恒誦習者稍後之。如讀佛藏者,先讀《阿含小品》,而後徐及於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讀長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雋異”作為“小品”的特征,並比之為《阿含小品》,也可見“小品”概念是由佛經移來的。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觀,大體上指散文體,篇幅短小,雋永新異。陳繼儒是晚明文壇“山人”一族的領袖人物,經他一號召,“小品”一詞遂不脛而走,一時人人競相寫小品、選小品、論小品,蔚然成為風氣。我國喜劇小品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它繼承和發展了話劇、相聲、二人轉、小戲等劇目的優點。尤以陳佩斯、朱時茂、嚴順開、趙麗蓉、宋丹丹、黃宏、蔡明、郭達、潘長江、趙本山著名。
2.小品的特點
(1)短小精悍,情節簡單。這是小品與其它藝術作品和藝術表現形式最基本的區別。小品屬於“文化快餐”,它是一碟精美的“小菜”,而不是什麼火鍋大燴菜。
(2)幽默風趣,滑稽可笑。小品是“笑”的藝術。好的小品大多有足夠的笑料,讓人在笑聲中受到啟發,得到教益。
(3)雅俗共賞,題材廣泛。小品反映的小題材、小事件源於基層和老百姓中間。人世冷暖、世相百態都是小品描寫的對象,都可以通過小品這種形式在藝術上得到升華,在舞台上進行演出。
(4)貼近生活,角度新穎,語言精練,感染力強,這是小品創作的基本要求。隻有貼近生活的作品,群眾才喜聞樂見,才易於接受。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適度誇張,事例典型,這是成功小品的要領。
(5)針砭時弊,內含哲理。透過表麵現象,諷刺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揭示一定的哲理,寓教於樂。這既是小品的本意也是人民群眾對它的進一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