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本土小曲類

又稱本土小調。其來源一是在本土文化土壤上土生土長的小曲,二是由外地傳入但經過與地方文化融合演化為本土小曲,具有本土音樂特色。

本土小曲各曲種不僅數量多,而且涵蓋麵很廣,均以原生形態流傳。它們大致可分為時調小曲和民間小曲兩大係統。屬時調小曲的如北京時調小曲,天津時調,浙江的紹興平湖調、寧波走書,江蘇的宣卷,安徽鳳陽花鼓,山東俚曲,陝西、山西、內蒙古的二人台,廣東粵曲,四川的南坪彈唱等;屬民間小曲的如北京十不閑蓮花落,河北滄州木板書,山西方沁州三弦書本、武鄉三弦書,上海的子書,江蘇無錫小熱昏、蘇州文書,浙江、紹興蓮花落,安徽的門歌、四句推子,福建的鄉曲說唱、竹板歌,湖北的三棒鼓,四川的連廂、車燈,寧夏小曲、寧夏清曲,甘肅的河州賢孝,青海的西寧賢孝等等。本土小曲各種類,由於產生時間長短不一,藝術發展的程度也不平衡,有的已進入成熟發展階段,如以廣東粵曲為代表,其唱腔音樂已形成多來源和多種表現性能的格局;而有的曲種音樂是由於萌生時間短,基本曲調較單一,但無論是小曲還是民間小曲曲種,都深深紮根於本土文化土壤並擁有當地的基本觀眾,同群眾的聯係極為緊密。

(7)少數民族曲藝音樂

我國民族眾多,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曲藝音樂因發展曆史、地理環境、民族文化、語言聲韻、民風民俗的不同而呈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的特色。如白族大本曲,藏族的格薩爾仲、喇嘛嘛呢、折嘎,蒙古族的烏力格爾、好來寶,維吾滿族的達斯坦、庫夏克、萊派爾,哈薩克族的克薩、阿依特斯,朝鮮族的盤索裹,壯族的末倫、唱師、卜牙,赫哲族的依瑪堪,侗族的君琵琶,苗族的嘎百福、果哈,傣族的甘哈甘派,彝族的甲蘇等等。在眾多的曲種中,有的曆史悠久,具有古老的傳統;有的是受漢族或其它民族曲種的影響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曲種。

少數民族的曲藝音樂具有著強烈的地方色彩和群眾性、民族性。其中很多曲種是說唱本民族曆史故事的,它的唱詞往往就是史詩,唱腔吟誦性強,節奏鮮明而平穩,具有返樸歸真的凝重色彩和恢宏雄渾的風格;有些曲種源於本民族民間祭祀儀式和巫師活動,同當地的信仰與民俗活動密切相關,其音樂旋律性較強、婉轉動聽,演唱形式常常是邊唱邊舞或邊唱邊奏邊表演;還有些曲種說唱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曲調大多由民歌發展而來,這類曲種多抒情優美、含蓄深情;也有一些曲種的唱詞為即興式的讚詞、頌詞之類,其曲調流暢、活潑,有的富於幽默感,深受本民族人民群眾的喜愛。

4.曲藝的主要代表

東北地區:二人轉

京津地區:京韻大鼓、京東大鼓、王家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單弦、子弟書、北京琴書、天津時調、天津快板、數來寶、二人轉、樂亭大鼓(河北樂亭);

北方地區:山東快書、山東琴書、河南墜子、大調曲子、河洛大鼓(洛陽);

西北地區:二人台;

南方地區:蘇州評彈(蘇州彈詞)、南京白局、海安花鼓、徐州琴書、揚州評話、淮安十番、揚州清曲、地水南音(廣東說唱)、鳳陽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