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噱:噱就是笑料。評彈的“放噱”、相聲的“抖包袱”都是將作品中的可笑因素通過一定的鋪墊和表演,然後充分展開,取得響堂的藝術效果。鋪墊的層次順暢鮮明,給予聽眾的印象準確生動,才能一步步逼向笑料的迸發;而在最後迸發笑料時,更要掌握語言的分寸感,即遲疾頓挫的技巧。使噱的技巧是演員通過藝術實踐取得與聽眾的聽覺心理相適應的結果,所以在不同的演出場合,演員要注意適應聽眾心理,使噱時采取一定的靈活性,不可板滯,千篇一律。

變口: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有選擇地將某些人物的語言以方言語音來摹擬,不僅表現人物的籍貫,更有助於表現人物的社會地位、精神氣質等。在傳統書目中利用方言變口來刻畫人物,也反映古代社會生活中的一些風情世態。如縣衙裏的師爺說紹興話,北京的生意人說山西話,南方的典當業說徽州話之類。變換口音在南方曲藝稱為“鄉談”,北方曲藝稱為“倒口”,是說功的重要技巧之一。

音響:運用口技的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以達到烘托氣氛的藝術效果。評彈有“八技”之說,內容大體包括擂鼓、吹號、鳴鑼、馬蹄、馬嘶、放炮、吼叫等。另有包括“爆頭”之說。爆頭即人物驚詫、憤怒、焦急時的各種吼聲,北方評書稱為“驚、炸”,演員須提高嗓音以表現人物驚詫高叫的語調。

貫口:或稱“串口”、“快口”,以富於節奏的語言敘述事物,要求一氣嗬成、貫串到底。演員事先背誦熟練,運用得當,可以起到渲染書情或產生笑料的作用。

批講:包括對書中人物、事件的評論和對書中引用典故及曆史上的典章製度等的解釋。有時詳剖細解,有時片言隻語,旨在幫助聽眾理解書情,辨別是非美醜。批講的內容和詳略,也以聽眾對象的具體情況為轉移。

(2)唱。唱,要優美動聽。曲藝演唱的往往是較長的敘事詩或抒情詩,這就要求演員結合故事情節和人物思想感情,引吭高歌。在一篇唱詞中,要有一兩個核心唱段,設計好優美動聽的唱腔,以感染觀眾。西河大鼓《邱少雲》結尾,有六句頌歌是:天上的星星永遠亮晶晶,地上的清泉永遠水清清。大江流水永遠流不盡,高山的鬆柏永遠青又青。我們的英雄邱少雲,你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著名演員馬增芬在設計音樂時,前四句用深沉婉轉、激昂有力的曲牌“雙高”,最後以悠揚跌宕的曲牌“海底撈月“收尾,充分表達了對英雄的崇敬和懷念的深情。聽起來餘音嫋嫋,回味無窮。

(3)演。演,要注意表情。曲藝是輕騎短刃,一兩個演員往往要在工廠,田間、工地、哨所為成千上萬的群眾演唱。表演時,要求演員靠聲調、語氣和麵部表情的變化來表達思想感情,而形體動作和小道具的運用(醒木、折扇、手絹等)則是輔助性的。

表演前要設計好人物的位置,眼神的視線要有目的性,麵部表情主要靠眼神的變化向觀眾交代。這就叫“眼靈睛用力,麵狀心中生”。有時語言、表演結合在一起,叫話相齊發。曲藝的表演講究神似,摹擬動作不宜過多。

(4)評。評,要觀點鮮明。宋代羅燁有兩句話:“講論隻憑三寸舌,秤評天下淺和深。”說的是演員在演唱中間,凡對書裏的事物進行評論介紹,對書裏的主要正麵人物著重讚揚,對某些反麵人物批判貶抑,都要觀點鮮明。經常使用的手法有散文、韻白、唱詞三種。散文的評,例如評書《小技術員戰服神仙手》:各位:說這段書不比“三國”,“水滸”,那些書雖然熱鬧非常,然而距離今天太遠,借鑒之處究竟不多,也不比“荒江女俠”、“深宮豔史”之類,毒素滿篇,純粹是荒謬怪誕之說。這一段新詞兒思想鬥爭針鋒相對,故事情節曲折、複雜。不僅滿有趣味,而且促人猛省。仔細聽來,保證受益不淺。

韻白的評,例如評書《藝海群英》:年紀大約三十多,濃眉大眼嘴皮薄,半舊禮帽邊沿破,衣衫鈕扣半脫落,單褥一條隨風顛,布鞋沒跟露赤腳。畏寒守住空桌坐,客茶滿斟沒敢喝,果真是,江湖賣藝受奔波,流離失所苦生活!唱詞的評,例如快板書《峻嶺青鬆》:老勁爺,身披晚霞多壯美,凜凜雄姿更威風。英雄事跡爭傳頌,高山峻嶺立青鬆。評,有時是夾敘夾評,在傳統書目中稱為“人物讚”。它用寥寥數筆塑造人物的神采和外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噱。噱,要趣味雋永。曲藝要有趣味性,娛樂性。相聲是逗笑的,相聲以外的其他曲種也要求有適當的“噱頭”、“包袱兒”,使聽眾聽了感到輕鬆愉快。“肉裏噱”來白生活,與故事內容緊緊結合,聽後有回味。“外插花”是活躍氣氛的插科打諢,相聲演員稱它“佐料包袱兒”,不可缺少,也不宜過多。而那種為逗笑而逗笑,一味耍貪嘴的表演,則會起到相反效果。應該提倡的是趣味高尚、耐人琢磨的“噱頭”。例如單口相聲《追車》,提到解放前通貨膨脹,“我三叔”花了不少錢才買到一輛破車時,寫得很生動可笑:“……他勒緊腰帶也要買輛自行車。那陣花了金圓券是多少來著?這麼說吧:二斤半!在寄賣行買了一輛舊車。這輛車除了鈴不響哪兒都響……”二斤半鈔票,可以想見金圓券貶值,都快成廢紙了。該響的鈴不響,而其他地方都響,這輛車破到什麼嚴重程度,可想而知。這正是恰到好處的“肉中噱”。

(6)學。學,要繪聲繪形。根據敘述故事情節和刻畫人物特征的需要,演員表演時常常仿學方言、方音,以摹擬不同的人物;仿學市場叫賣聲,戲曲唱腔,以描繪特定環境;有時也用雞鳴、犬吠、馬嘶聲、軍號聲、槍炮聲、火車聲、飛機聲等口技,使聽眾從聲音形象上產生真實感。這種手法簡捷有力。張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橋》中指出:舉凡古人交鋒對壘,以及關於發音者,尤須以口代之。……學風時必要說:嗚嗚嗚狂風大作。學雨時必說:嘩嘩嘩大雨猶如飄潑一般。發炮時必說:光光光三聲炮響。學雷時必說:咕嚕嚕沉雷震動山川。……就怕趕上說下雪,幹張著大嘴,沒法兒辦。過去表演相聲提到“學”時常說:“學點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河裏鳧的,草窠裏蹦的”。這說明當時相聲還帶著表演口技的痕跡。現在則已經很少有人表演了。說、唱、演、評、噱、學,這六種藝術手法,是從多數曲種當中提煉歸納出來的。個別曲種如彈詞,還強調演員表演時要掌握樂器(琵琶、三弦),所以它的藝術手法中又多了一個“彈”。這隻是大同中的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