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說唱書類。

大書就是中、長篇書。表演時連說帶唱,說說唱唱。這類曲種如北方的西河大鼓、南方的評彈,很受農民歡迎。從題材上看,北方說唱大書基本都是傳統書,如《呼家將》、《薛家將》等。南方說唱大書卻創作了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書目,成績很大。象評彈《真情假意》,通過姐妹倆對愛情的不同態度,歌頌了妹妹崇高美好的心靈,揭露了姐姐醜惡可鄙的靈魂,對青年人應如何對待戀愛、婚姻、生活等問題,是很有啟發和教育意義的。它在1982年文化部主辦的“全國曲藝演出觀摩大會”上獲創作、表演一等獎,並被改編成廣播劇、話劇、電視劇演出,風行全國。

3.曲藝的三個要素

(1)通俗的說唱文學

曲藝是以敘事為主、代言為輔的一種通俗的說唱文學。從體裁上看,它分為散文、韻文、韻散相間三類。評書、相聲屬於散文類。山東快書、快板書屬於韻文類的韻誦體,即有節奏的朗誦表演。各種大鼓、琴書、雜曲屬於韻文類的演唱體,音樂性較強。彈詞及紮根農村的鼓曲屬於韻散相間類。

從曲本的篇幅上看,它可分為短、中、長三種。短篇俗稱短段,有頭有尾,用一二百句唱詞獨自成章,說明一個主題。當前廣大城鄉流行的曲種,絕大多數是短篇曲目。

中篇介於長、短篇之間,一般由八至十幾段短篇組成,多在農村、廠礦演唱,俗稱“八大棍兒”。

長篇人物眾多,情節曲折,每天說唱一段時間,一部書能說兩三個月。長篇一般都在農村演唱。傳統書目有《嶽飛傳》、《楊家將》,《包公案》等,俗稱“蔓子活”。

說唱文學的語言應該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繪聲繪色,通俗易懂,既有文采又容易上口。需要簡略的地方一筆帶過,需要渲染的地方描述細膩。為了悅耳動聽,遣詞造句有時得音韻鏗鏘,聲調悠揚,講究一定的音樂性。為了和聽眾交流感情,有時得跳出故事情節以外,以第三者的身份進行講解、剖析,直接引起觀眾的共鳴。可以出出進進經常變化,不受角色的限製。每段書詞和曲詞的基本結構,簡單來說就是敘事與代言的結合。

(2)地方風味的民間音樂

曲藝音樂中不同的曲調和唱腔,都是以當地方言、方音為基礎,不斷豐富發展成的。韻誦調來自對話,抒情調來自民歌。音調充滿鄉土氣息,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這種特色人們習慣地稱它“味兒”。“味兒”就是各個曲種獨有的地方風味。如河北的西河調粗獷開朗,江蘇的彈詞柔美纏綿,東北的二人轉剛毅挺拔等等,各有其獨特的風味兒。曲藝音樂大都是按字行腔,音樂服從語言,節奏與語言內容緊密結合。曲藝音樂共有三種曲式:

主曲體。全篇唱詞隻用一種曲調。由於內容和字音的變化,使基本曲調在旋律、節奏、速度、感情上必然發生變化。唐代的變文,元明的陶真,明清以來的彈詞,子弟書,現在流行的道情、北京琴書、樂亭大鼓等都是主曲體。

聯曲體。全篇唱詞由主要曲調和其他各種曲牌聯接一起並列演唱。象宋、金、元的諸宮調,明清小曲,現在流行的單弦、四川清音、河南鼓子曲等都是聯曲體。

主嵌體。全篇唱詞采用一個基本曲調,中間又嵌入一些其他附屬曲調。目前不少主曲體的曲種為提高它的音樂性,都逐漸演變成主嵌體了。現在流行的河南墜子、山東琴書、梅花大鼓等都是主嵌體。這種曲藝音樂的組成形式是比較成熟的。

曲藝的伴奏樂器有簡有繁,有易有難。容易掌握的有竹板、節子板、銅片、鋼板、小鑔等,也有普通的吹奏樂器如嗩呐、笙、笛等,還有比較難掌握的彈撥樂器如大小三弦、琵琶等。伴奏樂器複雜的曲種,在群眾中普及推廣比較困難。

(3)獨特的表演藝術

曲藝的表演,不存在進入角色的問題。演員表演時既是故事的敘述人,又是角色的代言人,出出進進,靈活多變,和觀眾交流感情,不受拘束。請看評話《市長訪賢》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