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鼓曲類。
鼓曲音樂性較強,以演唱曲詞為主。曲藝中三分之二的曲種都屬這一類。概括一下,又可分成七種:
彈詞。彈詞盛行於我國南方。一般是由兩個人彈唱,一人彈三弦,一人彈琵琶,有說有唱,稱為雙擋。也有一個人自彈自唱的。蘇州彈詞和揚州彈詞,演出形式完全相同,講究”說噱彈唱”。開書前所唱的”書帽兒”叫”開篇”。蘇州彈詞在創腔上流派紛呈,各有特色。當前主要的流派有蔣月泉的蔣調、朱雪琴的琴調、徐麗仙的麗調、侯莉君的候調、楊振雄的楊調等。
大鼓。大鼓流行於華北、東北等地區。一般用三弦伴奏,演員打鼓演唱。也有的不用樂器伴奏,隻打鼓演唱。它是黃河流域的產物,盛行於清末,是從民歌小調發展變化來的。北方大鼓最早的一種是犁鏵大鼓(即山東大鼓、梨花大鼓),它的曲調唱腔是從魯北農村中一種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民歌發展成的,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淳樸健康的鄉土氣息。
為什麼起名叫”大鼓”呢?這有幾種不同說法。一說大鼓是從農民的秧歌發展來的,農民們有時敲著大鼓來引歌、送歌。秧歌鼓本來是很大的,後來參照和尚道土所用的扁鼓,把它改成小鼓了。一說是,從前鼓詞,擅演大部頭書,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等,所以管大部頭的鼓詞就叫”大鼓書”,簡稱大鼓。還有一說認為打鼓是為招攬觀眾,把大家聚集起來,即”打鼓說書”,後被訛傳成”大鼓書”。總之,無論怎樣解釋,大鼓都是從民間土生土長起來的,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
全國二十幾種大鼓,多按地域起名。如西河大鼓、山東大鼓、京韻大鼓、樂亭大鼓、北板大鼓、京東大鼓、奉調大鼓,以及平穀、唐山、南陽、上黨、東北、安徽、河洛、湖北、太原、廣西、長沙、江西、膠東、淮南大鼓等。按樂器分有鐵片大鼓、木板大鼓、梅花大鼓、梨花大鼓、清音大鼓等。
漁鼓和道情。漁鼓用漁鼓和簡板為伴奏樂器,共同特點是以唱為主,以說為輔,有的隻唱不說。表演時,用右手手指敲擊漁鼓。漁鼓是用八節竹筒,在頂端蒙上羊皮或豬護心皮製成的。傳統節目中有很大一部分宣揚道教的出世思想,所以又名”唱道情的”。湖南、湖北、廣西、江西、四川等地區都有這個曲種。獨唱的較多,也有對唱的。流行在華北地區的河南墜子也是由”道情”與河南民歌融合後,添上墜琴伴奏而發展起來的。
牌子曲。凡采集民歌小調或其他曲牌連綴起來演唱的,都屬於牌子曲。這種聯-曲體都是前邊有曲頭,後邊有曲尾,中間加上許多曲牌,創作時按曲牌規格填詞。牌子曲在京、津兩地也有叫單弦的。河南的大調曲子,甘肅的蘭州鼓子,青海的賦子腔,山東的八角鼓,以及四川清音、上海說唱等;都屬於這一類。這類曲種音樂性較強,長於抒情和敘事。
琴書。琴書由於主要伴奏樂器是揚琴而得名。揚琴是波斯樂器,流入我國有四百多年的曆史,可以說琴書是一種”洋為中用”的形式。
琴書一般是兩個人演唱,演唱兼伴奏,一人打揚琴,一人拉墜琴。也有加上古箏或配上軟弓子小胡琴的,還有以三弦代替古箏的。山東琴書、徐州琴書大體相同。常德絲弦、四川揚琴、北京琴書等也屬此類。
雜曲。雜曲是從民間小調、勞動號子、貨聲等發展起來的各種小調小曲。如天津時調,湖北小曲,關中曲子,四川盤子,郿鄠,工鼓鑼,小熱昏,大廣弦等,品種很多。最近幾年,各地在音樂演唱上都進行了創作和加工,曲調優美動聽。有些地區曾把某些小曲引入音樂範疇。
走唱。走唱邊舞邊唱,音樂性和動作性都較強。如二人轉由一男一女扮作一旦一醜,雖然化妝,卻仍以演唱者的身份敘述故事,摹擬角色。演唱時,一人耍扇子,一人耍手絹,邊耍邊舞邊唱。
二人轉最初是農民的”莊稼耍”,包頭的擦粉戴花,穿花衣服拿扇子、手絹兒;扮醜的手持霸王鞭,在平地邊扭邊唱。此類形式還有”單出頭”、”拉場戲”等。湖北的三棒鼓,也屬於這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