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欲越來越受到推崇的今天,我們心靈的免疫力也越來越強,我們的眼睛似乎是看到了太多炒作的假象,很多悲戚的場景已經得不到大眾的同情和憐憫。
然而,當從報紙上看到張麗莉的壯舉時,我著實感動了。
張麗莉出生於1984年,作為“80後”的大姐姐,她用行動為年輕一代作出了最好的表率。照片上的張麗莉,端莊、陽光、淡然恬靜、一臉賢惠,她救人事跡在各種媒體報道後,“最美女教師”成了她的代名詞,可謂名副其實。細看新聞,心情不禁沉重起來:受傷後的張麗莉,全身多處骨折,雙腿高位截肢。想想,現在她正躺在某個醫院裏,承受無言的痛苦吧!
那些天,心底始終有朵不散的烏雲,想到深處就有壓抑得沉悶的痛。每天上網,必看的內容就是關注張麗莉的身體恢複情況。當好消息通過網頁,一天天呈現在眼前,心情才漸漸豁朗起來。得知第四次手術成功,不禁發表了“你的康複,讓雨季多了束陽光。”的說說,引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關懷和追問。
隨著張麗莉身體恢複,我也不禁想,她到底是怎麼感動我們的?
最為人熟知的是,一輛失控的汽車衝來,張麗莉一把推開兩個學生,自己卻被車輪碾壓,身體嚴重受傷,與死神擦身而過。麵對險情舍己救人,她的行為會觸動我們的心靈嗎?假如自己遇到同類事件,會勇於獻身衝上去嗎?至少,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很自信的答案。
同樣吸引我的是,作為一名教師,張麗莉已執教五年。她的課堂活潑,是“最受同學歡迎的老師”,而她至今卻沒有編製,一個月僅一千元的工資。她的選擇會讓我們肅然起敬嗎?麵對比民工還低的收入,依然保持高度的工作熱情。這種堅守,需要多大的勇氣,又有多少人能持續地保持這種勇氣?
還有,出生自教師世家的張麗莉,曾帶著母親的遺願走進師範學校,她隻想致力於做好一名“靈魂工程師”的人民教師。做老師以來,她用心對待每一個日子,用一言一行向學生闡述什麼是愛,正如張麗莉在空間所說:在有生之年,不傾國、不傾城,隻是傾盡所有去愛。一名普通的教師,在崗位上無所求,把愛作為生命的綻放,她廣博的愛會感動我們嗎?
……
我在網絡上搜索,查到各種有關張麗莉的資料,從中一一判定能感動我們的因素。然而,最終我似乎還是沒有找到最確切的答案;似乎每一項都能掀起我們內心的漣漪,似乎每一項又不足以說服自己,接受張麗莉就是這樣把我們感動了。其實,之所以搖擺不定,主要是源於一種痛——張麗莉盡管感動了我們,卻差點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生命對於每個人都是珍貴的,我們怎麼能用自己的心理欲望,去奢求別人麵對生命的無畏呢?
我們需要感動,但我們往往無法接受感動背後沉重的代價。假如可以選擇,我寧願那個陽光、端莊、淡然的張麗莉老師,永遠不要受傷,隻是默默堅守在課堂上,向一群青春勃發的學生播撒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