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蕭成平時讀書,至少要讀完四書五經,孝經,爾雅。史記,漢書等一眾史書通曉詩詞歌賦等,能看的書說不勝數,必須看的書也有五十多部,要吃透他們並不容易。
況且沒事喜歡看神鬼誌異的蕭成。
此刻送走了王離,蕭成也準備到省中參加考試,沒有馬匹,靠步行,蕭成現在情況也要走上一個多星期,就眾人而言一般參加鄉試除了本地的少說走三四天,多了走一個月,在這個交通工具極不發達的年代,一般要個二十多天。讀書人身體弱小,可以這麼說花的比一般人久,蕭成不同,來自後世,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自然和別的文人靜坐不動不同,總是有規律的鍛煉,在別人看起來離經叛道,但是蕭成的身體卻壯得很,別的讀書人要走二十天,他一個星期就可以了。但是他決定早一點上路,早點看看省城的風光。
此刻他就在後山之上,看著一本書,卻是一本關於考試的書,叫做《三科紀要》,是先輩描寫告知考生要注意的事項,如何解題的一些方法,這些是很多考生必看的,就像是前世的攻略以及考試課外書,學校資料。
八股文,八股文,束縛學生思想,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論,但是蕭成卻知道,自己不會被八股文束縛思想,但是卻需要八股文的形式要自己取得高位。
三科紀要的第一麵寫著開朝皇帝的開科聖旨
“學者立身之本,文者經國之資,豈可假以虛名,必須征其實效。如聞明經射策,不讀正經,抄撮義條,才有數卷。進士不尋史傳,惟誦舊策。共相模擬,本無實才。所司考試之日,曾不簡練,因循舊例,以分數為限。至於不辯章句,未涉文詞者以人數未充,皆聽及第。其中亦有明經學業該深者,惟許通六,進士文理華瞻者,竟無科甲。銓綜藝能,遂無優劣。試官又加顏麵,或容假手,更相囑請,莫憚糾繩。由是僥幸路開,文儒漸廢,興廉舉孝,因此失人,簡賢任能,無方可致。自今已後,考功試人,明經試帖,取十帖得六已上者,進士試雜文兩首識文律者,然後並令試策,乃嚴加捉搦,必材藝灼然。合生高第者,並即依令。其明法、並書算貢舉人,亦量準此例,即為常式。”
而後是破題的手法,還有經考官員的政論,隻有所寫的主題和批卷考官的主題,政見相合,一般來說這要批卷老師會給你高分。這叫做揣題,十分重要“承題”。然後開始議論,稱“起講”。再後為“入手”,為起講後的入手之處。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四個段落,雖然同意但是卻又有著不同的手法,和具體方式。
想要寫好八股文也是需要一些條件的:
一是要有過硬的基本功。即要把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
二是要經過由破題到完篇的長時期寫作練習,有複雜的寫作步驟,按步驟練習,等到會寫整篇的“八股文”後,再寫各種題目、經過成百篇的寫作練習,再在老師及名家不斷修改下,才能學會比較熟練地寫出符合各種要求的八股文。
三是在一定字數、一定結構,一定句法、句數、中間四組嚴格對仗的、及其他種種限製之下,寫出模擬古人語氣的八股,而且又要有新意,在成千上萬篇現成八股文之外的新文章,這才有考中秀才、舉人、進士的希望,具備了這樣的水平,才能有資格參加考試,這就更難了。
蕭成看著三科紀要不時點下頭,有著前世的了解,他比別人更先一步,這些東西,更加看得懂,所以知道很多是真理一般的言句,當下記在心中。